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禽论文--鸡论文

鸡沙门氏菌病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主要缩写词表第11-12页
引言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 鸡沙门氏菌病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3-22页
    1 沙门氏菌概括第13-17页
        1.1 沙门氏菌病原特征第13-14页
        1.2 流行病学第14页
        1.3 生化特性第14-15页
        1.4 临床症状第15页
        1.5 病理变化第15页
        1.6 致病机理第15-17页
            1.6.1 脂多糖第15-16页
            1.6.2 肠毒素第16页
            1.6.3 侵袭蛋白第16-17页
            1.6.4 毒力岛和Ⅲ型分泌系统第17页
    2 鸡沙门氏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第17-22页
        2.1 传统的病原学检测第17-18页
        2.2 分子生物学方法第18-19页
            2.2.1 PCR第18-19页
            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19页
            2.2.3 核酸探针技术第19页
        2.3 免疫学诊断方法第19-22页
            2.3.1 免疫荧光技术第19-20页
            2.3.2 ELISA方法第20页
            2.3.3 免疫胶体金技术第20-22页
第二章 试验部分第22-71页
    试验一 鸡沙门氏菌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第22-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2-24页
            1.1 材料第22-23页
                1.1.1 病料来源与菌株第22页
                1.1.2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22-23页
            1.2 方法第23-24页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23页
                1.2.2 平板凝集试验第23页
                1.2.3 细菌的分离与培养第23页
                1.2.4 沙门氏菌生化鉴定第23页
                1.2.5 眼观病变第23页
                1.2.6 血清学试验第23-24页
                1.2.7 常规PCR检测第24页
                1.2.8 药敏试验第24页
        2 结果第24-28页
            2.1 平板凝集试验结果第24页
            2.2 分离株的培养特性第24-25页
            2.3 生化鉴定和血清型试验第25-26页
            2.4 大体剖检变化第26-27页
            2.5 分离菌PCR鉴定结果及序列分析第27页
            2.6 药敏试验结果第27-28页
        3 讨论第28-30页
    试验二 鸡沙门氏菌套式PCR方法的建立及初步临床应用第30-4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1-33页
            1.1 材料第31页
                1.1.1 菌株及临床病料第31页
                1.1.2 试剂及仪器第31页
            1.2 方法第31-33页
                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31页
                1.2.2 重组质粒制备第31-32页
                1.2.3 最佳引物体积用量的确立第32页
                1.2.4 PCR 反应体系第32-33页
        2 结果第33-39页
            2.1 目的基因PCR扩增及测序结果第33-34页
            2.2 重组质粒标准品的鉴定第34页
            2.3 套式PCR方法的建立第34-39页
                2.3.1 最佳引物体积的确立第34-35页
                2.3.2 退火温度的优化第35-36页
                2.3.3 灵敏性、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第36-37页
                2.3.4 套式PCR方法的特异性分析第37-38页
                2.3.5 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第38-39页
        3 讨论第39-41页
    试验三 环介导等温扩增联合横向流动试纸条可视化检测鸡沙门菌方法的建立第41-5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6页
            1.1 材料第42页
                1.1.1 试验菌种及来源第42页
                1.1.2 主要仪器、试剂及动物第42页
            1.2 方法第42-46页
                1.2.1 引物及探针的设计与合成第42-44页
                1.2.2 细菌培养和DNA模板制备第44页
                1.2.3 LAMP-LFD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反应条件优化第44-45页
                1.2.4 LFD检测LAMP反应产物第45页
                1.2.5 LAMP-LFD的特异性和重复性实验第45页
                1.2.6 LAMP-LFD的灵敏度实验第45页
                1.2.7 沙门菌病原人工污染的鸡蛋及临床样品检测第45-46页
        2第46-52页
            2.1 沙门氏菌LAMP-LFD检测方法的建立第46-47页
            2.2 LAMP扩增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第47-49页
            2.3 LAMP-LFD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第49-50页
            2.4 LAMP-LFD灵敏度分析第50-51页
            2.5 LAMP-LFD检测鸡沙门氏菌人工污染的鸡蛋及临床样品第51-52页
        3 讨论第52-54页
    试验四 鸡沙门氏菌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第54-7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5-60页
            1.1 材料第55页
                1.1.1 菌种、质粒及血清第55页
                1.1.2 试剂及仪器第55页
            1.2 方法第55-60页
                1.2.1 鸡沙门氏菌invA基因的原核表达第55-57页
                1.2.2 融合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第57页
                1.2.3 间接ELISA方法鉴定重组蛋白的活性第57页
                1.2.4 玻璃容器的清洁第57页
                1.2.5 胶体金溶液的制备第57-58页
                1.2.6 胶体金标记最佳pH值的确定第58页
                1.2.7 胶体金标记抗体最适浓度的选择第58页
                1.2.8 金标复合物的制备及纯化第58页
                1.2.9 免疫层析NC膜的制备第58页
                1.2.10 胶体金试纸条的组装及结果判定第58-59页
                1.2.11 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性能的验证第59-60页
        2 结果第60-68页
            2.1 鸡沙门氏菌invA基因的PCR扩增、克隆及鉴定第60-61页
            2.2 InvA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ET-30a-invA的PCR和酶切鉴定第61-62页
            2.3 InvA重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第62-63页
            2.4 InvA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第63-64页
            2.5 ELISA检测InvA重组蛋白的活性结果第64页
            2.6 胶体金溶液制备及鉴定第64页
            2.7 最佳标记pH值及抗体浓度的确定第64-65页
            2.8 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的组装及检测结果判定第65-66页
            2.9 免疫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性能的验证结果第66-68页
                2.9.1 试纸条特异性检测结果第66-67页
                2.9.2 试纸条灵敏性检测结果第67-68页
                2.9.3 试纸条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检测结果第68页
                2.9.4 试纸条的初步临床样品检测结果第68页
        3 讨论第68-71页
全文结论第71-72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1页
致谢第81-82页
作者简介第82-83页
附件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滴灌无线控制终端节点的电能无线传输技术研究
下一篇:中药复方多糖对不同MHC B-LβⅡ基因型蛋仔鸡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