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10-12页 |
1.1.1 城中村问题的显现 | 第10-11页 |
1.1.2 公共空间的重视 | 第11-12页 |
1.1.3 厦门城中村地域性氛围 | 第12页 |
1.2 相关文献研究 | 第12-18页 |
1.2.1 建筑学及其他学科交叉下的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1.2.2 民俗社会学科下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小结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2章 研究对象、方法及理论建构 | 第20-30页 |
2.1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2.1.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20-22页 |
2.1.2 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2.2 理论简介与综述 | 第23-24页 |
2.2.1 公共空间的生产与演变相关理论:空间生产理论 | 第23页 |
2.2.2 信仰空间成因相关理论:祭祀圈理论 | 第23-24页 |
2.3 研究方案 | 第24-28页 |
2.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2.3.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3.3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文章理论建构 | 第28-30页 |
第3章 个案简介:孙厝社区 | 第30-56页 |
3.1 案例选择 | 第30-37页 |
3.1.1 集美区城中村调研 | 第30-33页 |
3.1.2 前期调研思考与反馈(城中村密码) | 第33-35页 |
3.1.3 个案的代表性 | 第35-36页 |
3.1.4 个案的特殊性 | 第36-37页 |
3.2 区位介绍与历史沿革 | 第37-43页 |
3.2.1 区位介绍 | 第37-38页 |
3.2.2 背景介绍:孙氏起源 | 第38-40页 |
3.2.3 历史沿革与村落发展 | 第40-43页 |
3.3 地域性人文习俗特征认知 | 第43-45页 |
3.3.1 生活与礼仪习俗 | 第43页 |
3.3.2 民间信仰文化 | 第43-45页 |
3.4 孙厝民间信仰运作 | 第45-52页 |
3.4.1 宫庙信息调查 | 第46-48页 |
3.4.2 信仰对象分类 | 第48页 |
3.4.3 民间信仰活动 | 第48-52页 |
3.5 孙厝社区公共空间构成 | 第52-54页 |
3.5.1 孙厝聚落肌理分析 | 第52页 |
3.5.2 公共空间形态分类分析 | 第52-54页 |
3.5.3 特殊的公共空间——信仰类公共空间 | 第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信仰活动状态下的信仰类公共空间分析 | 第56-80页 |
4.1 信仰空间的分类与构成 | 第56-72页 |
4.1.1 信仰活动下仪式空间分布特点 | 第56-60页 |
4.1.2 信仰空间的分类 | 第60-61页 |
4.1.3 信仰空间的空间布局 | 第61-72页 |
4.2 信仰空间的空间特征 | 第72-76页 |
4.2.1 使用人群特征 | 第72-73页 |
4.2.2 空间结构特征 | 第73-76页 |
4.3 信仰空间的空间特性 | 第76-77页 |
4.3.1 公共空间之短暂仪式性 | 第76-77页 |
4.3.2 公共空间之内聚共同性 | 第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第5章 日常生活状态下的信仰类公共空间分析 | 第80-102页 |
5.1 日常生活状态下的信仰空间的现状 | 第80-92页 |
5.1.1 公共空间使用功能分类 | 第80-81页 |
5.1.2 日常状态下空间布局 | 第81-92页 |
5.2 日常生活状态下的信仰空间的空间特征 | 第92-99页 |
5.2.1 使用人群特征 | 第92-95页 |
5.2.2 空间结构特征 | 第95-99页 |
5.3 日常生活状态下的信仰空间的空间特性 | 第99-101页 |
5.3.1 公共空间之丰富事件化 | 第100页 |
5.3.2 公共空间之长期开放性 | 第100-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章 城中村信仰空间的变化与动因 | 第102-114页 |
6.1 孙厝社区信仰类公共空间的使用变化分析 | 第102-105页 |
6.1.1 使用功能分时性变化 | 第102-103页 |
6.1.2 使用人群结构变化 | 第103-104页 |
6.1.3 公共空间结构体系变化 | 第104-105页 |
6.1.4 公共空间特性变化 | 第105页 |
6.2 城中村演变与信仰类公共空间变化关系分析 | 第105-109页 |
6.2.1 原始村落状态与信仰类公共空间关系 | 第105-107页 |
6.2.2 生产大队时期与信仰类公共空间关系 | 第107-108页 |
6.2.3 城中村社区状态与信仰类公共空间 | 第108-109页 |
6.3 城中村信仰类公共空间演变与动因 | 第109-111页 |
6.3.1 村落与乡村制度的变化 | 第109-110页 |
6.3.2 人群结构的变化 | 第110页 |
6.3.3 产业经济变化 | 第110-111页 |
6.3.4 文化习俗的变化 | 第111页 |
6.4 城中村信仰类公共空间的演变趋势 | 第111-112页 |
6.4.1 信仰类公共空间数量变化 | 第111页 |
6.4.2 信仰类公共空间在聚落内地位变化 | 第111页 |
6.4.3 信仰类公共空间使用人群变化 | 第111-112页 |
6.4.4 信仰类公共空间功能性变化 | 第112页 |
6.4.5 信仰类公共空间承载意义变化 | 第112页 |
6.5 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14-118页 |
7.1 结论 | 第114-115页 |
7.2 展望与建议 | 第115-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附录A | 第124-127页 |
附录B 调研信息图表 | 第127-131页 |
附录C 访谈记录 | 第131-14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