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2-2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2 综述 | 第13-21页 |
| 1.2.1 晶状体脱位的病因及机制 | 第14页 |
| 1.2.2 白内障与晶状体脱位的相互联系及手术指征 | 第14-15页 |
| 1.2.3 白内障合并晶状体脱位手术方式的选择 | 第15-20页 |
| 1.2.4 展望 | 第20-21页 |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 2.1 一般资料 | 第21页 |
| 2.2 设备及材料 | 第21页 |
| 2.3 手术方法 | 第21-22页 |
| 2.4 术后处理 | 第22页 |
| 2.5 观察指标 | 第22页 |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22-23页 |
| 第3章 结果 | 第23-26页 |
| 3.1 视力 | 第23页 |
| 3.2 眼压 | 第23-24页 |
| 3.3 角膜散光度 | 第24-25页 |
| 3.4 人工晶状体位置 | 第25页 |
| 3.5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 第25-26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26-33页 |
| 4.1 晶状体脱位的病因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 第26页 |
| 4.2 晶状体脱位的手术指征 | 第26-27页 |
| 4.3 白内障合并晶状体不全脱位患者的术式选择及两点缝线固定的优势 | 第27-29页 |
| 4.4 分期手术的治疗优势 | 第29-31页 |
| 4.5 分期行“两点缝线固定”术的术后疗效 | 第31-33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