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需求侧管理的电力负荷形态分类和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用户用电负荷形态分类概述 | 第13-16页 |
1.3 需求侧管理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1 负荷分类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2 需求侧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5.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20页 |
1.5.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基于PEARSON系数的负荷分类改进算法 | 第22-37页 |
2.1 现有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 第22页 |
2.2 PEARSON相关聚类法 | 第22-25页 |
2.2.1 PEARSON相关系数概述 | 第22-24页 |
2.2.2 PCC算法聚类过程 | 第24-25页 |
2.3 负荷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 | 第25-30页 |
2.3.1 用户负荷提取原则 | 第25-26页 |
2.3.2 异常数据甄别及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2.3.3 负荷数据光滑处理 | 第27-28页 |
2.3.4 数据降维处理 | 第28-30页 |
2.4 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方法 | 第30-31页 |
2.5 聚类结果评价指标 | 第31-32页 |
2.6 实际电力负荷算例仿真 | 第32-36页 |
2.6.1 电网实际负荷曲线聚类结果 | 第32-35页 |
2.6.2 结果分析及对比 | 第35-3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模型 | 第37-47页 |
3.1 峰谷分时电价理论 | 第37-39页 |
3.1.1 峰谷分时电价原理 | 第37页 |
3.1.2 分时电价的意义 | 第37-39页 |
3.2 需求侧管理模型 | 第39-45页 |
3.2.1 负荷管理优化方法 | 第39-41页 |
3.2.2 电力需求价格弹性 | 第41-42页 |
3.2.3 考虑需求弹性系数的分时电价模型 | 第42-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结合电力负荷形态分类的需求侧管理研究 | 第47-56页 |
4.1 用户形态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4.2 针对不同用户类别的电价模型应用 | 第49-55页 |
4.2.1 目标函数组合分析 | 第49-52页 |
4.2.2 算例仿真 | 第52-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