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增密对玉米群体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11-12页 |
1.2.2 增密对玉米群体物质生产及转运的影响 | 第12页 |
1.2.3 增密对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4 增密对玉米群体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5 深松耕作对土壤结构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17页 |
2.2 试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 第17页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17-19页 |
2.3.1 播前耕层土壤养分状况的测定 | 第17页 |
2.3.2 土壤物理指标的测定 | 第17-18页 |
2.3.3 植株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18页 |
2.3.4 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 第18页 |
2.3.5 根系指标测定 | 第18页 |
2.3.6 测产及考种 | 第18-19页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9-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69页 |
3.1 深松耕作对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 | 第20-21页 |
3.1.1 深松耕作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第20页 |
3.1.2 深松耕作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第20-21页 |
3.2 产量及产量构成对种植密度及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 第21-27页 |
3.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 第24-25页 |
3.2.2 产量及产量构成对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 第25-27页 |
3.2.3 增密增产及深松再增密增产潜力 | 第27页 |
3.3 物质生产及转运对种植密度和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 第27-32页 |
3.3.1 物质生产及转运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 第27-29页 |
3.3.2 物质生产及转运对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 第29-31页 |
3.3.3 花后群体干物质量增密及深松再增密潜力 | 第31-32页 |
3.4 冠层光合特性对种植密度及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 第32-41页 |
3.4.1 冠层透光率(LTP) | 第32-36页 |
3.4.2 叶面积指数(LAI) | 第36-39页 |
3.4.3 叶片SPAD值 | 第39-41页 |
3.5 根系构型对种植密度及深松再增密的响应 | 第41-62页 |
3.5.1 根系干重 | 第41-48页 |
3.5.2 根系长度 | 第48-55页 |
3.5.3 根系表面积 | 第55-62页 |
3.6 不同种植密度及深松条件下各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 第62-69页 |
3.6.1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各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 第62-63页 |
3.6.2 通过深松调控各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 第63-69页 |
4 讨论 | 第69-73页 |
4.1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增密再增产的限制机制 | 第69-71页 |
4.2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深松调控机制 | 第71-73页 |
5 结论 | 第73-76页 |
5.1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增密增产限制机制 | 第73-74页 |
5.1.1 根系构型及各层分配 | 第73页 |
5.1.2 群体冠层生理特性 | 第73页 |
5.1.3 籽粒产量 | 第73-74页 |
5.1.4 各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 第74页 |
5.2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深松调控机制 | 第74-76页 |
5.2.1 土壤物理性质 | 第74页 |
5.2.2 根系构型及各层分配比例 | 第74页 |
5.2.3 群体冠层生理特性 | 第74-75页 |
5.2.4 籽粒产量 | 第75页 |
5.2.5 各指标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