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

污水换热表面颗粒垢与微生物垢的协同作用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第一章 引言第7-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7-9页
        1.1.1 能源与环境现状第7页
        1.1.2 城市污水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优势第7-8页
        1.1.3 污水源热泵遇到的瓶颈问题第8-9页
    1.2 污垢的研究现状第9-14页
        1.2.1 污垢的形成与分类第9-11页
        1.2.2 颗粒污垢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3 微生物污垢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4 混合污垢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解决方法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4 本章小结第15-17页
第二章 实验系统及原理第17-31页
    2.1 实验原理第17-18页
        2.1.1 热阻法第17-18页
        2.1.2 直接称重法第18页
    2.2 实验系统及方法第18-26页
        2.2.1 实验系统介绍第18-20页
        2.2.2 实验系统设计第20-22页
        2.2.3 实验工质的配制第22-25页
        2.2.4 实验步骤及工况条件第25-26页
    2.3 实验误差分析第26-29页
    2.4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混合污垢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1-53页
    3.1 颗粒与微生物协同作用分析第31-33页
        3.1.1 混合污垢热阻与铁细菌污垢热阻、二氧化硅污垢热阻对比第31-32页
        3.1.2 混合污垢与铁细菌污垢、二氧化硅污垢称重对比第32-33页
        3.1.3 混合污垢与铁细菌污垢、二氧化硅污垢的形貌分析第33页
    3.2 运行条件对于协同作用的影响第33-41页
        3.2.1 工作流体入口温度对于协同作用影响第33-36页
        3.2.2 冷却水入口温度对于协同作用影响第36-39页
        3.2.3 工作流体入口流速对于协同作用影响第39-41页
    3.3 细菌特性对于协同作用的影响第41-47页
        3.3.1 细菌浓度对于协同作用的影响第41-43页
        3.3.2 细菌种类对于协同作用的影响第43-47页
    3.4 颗粒特性对于协同作用的影响第47-52页
        3.4.1 颗粒浓度对于协同作用的影响第47-49页
        3.4.2 颗粒种类对于协同作用的影响第49-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混合污垢的灰色系统理论分析第53-63页
    4.1 灰色关联分析第53-56页
        4.1.1 计算步骤第53-54页
        4.1.2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与应用第54-56页
    4.2 基于灰色理论的灰色预测模型第56-62页
        4.2.1 GM(1,1)模型第56-57页
        4.2.2 新陈代谢GM(1,1)模型第57页
        4.2.3 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检验第57-59页
        4.2.4 灰色新陈代谢模型的污垢预测第59-62页
    4.3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5.1 结论第63页
    5.2 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9-71页
致谢第71-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抽水蓄能电站卜型岔管水流数值模拟与优化研究
下一篇:角钢约束再生混凝土短柱轴心受压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