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能源与环境现状 | 第7页 |
1.1.2 城市污水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优势 | 第7-8页 |
1.1.3 污水源热泵遇到的瓶颈问题 | 第8-9页 |
1.2 污垢的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污垢的形成与分类 | 第9-11页 |
1.2.2 颗粒污垢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微生物污垢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4 混合污垢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解决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实验系统及原理 | 第17-31页 |
2.1 实验原理 | 第17-18页 |
2.1.1 热阻法 | 第17-18页 |
2.1.2 直接称重法 | 第18页 |
2.2 实验系统及方法 | 第18-26页 |
2.2.1 实验系统介绍 | 第18-20页 |
2.2.2 实验系统设计 | 第20-22页 |
2.2.3 实验工质的配制 | 第22-25页 |
2.2.4 实验步骤及工况条件 | 第25-26页 |
2.3 实验误差分析 | 第26-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混合污垢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1-53页 |
3.1 颗粒与微生物协同作用分析 | 第31-33页 |
3.1.1 混合污垢热阻与铁细菌污垢热阻、二氧化硅污垢热阻对比 | 第31-32页 |
3.1.2 混合污垢与铁细菌污垢、二氧化硅污垢称重对比 | 第32-33页 |
3.1.3 混合污垢与铁细菌污垢、二氧化硅污垢的形貌分析 | 第33页 |
3.2 运行条件对于协同作用的影响 | 第33-41页 |
3.2.1 工作流体入口温度对于协同作用影响 | 第33-36页 |
3.2.2 冷却水入口温度对于协同作用影响 | 第36-39页 |
3.2.3 工作流体入口流速对于协同作用影响 | 第39-41页 |
3.3 细菌特性对于协同作用的影响 | 第41-47页 |
3.3.1 细菌浓度对于协同作用的影响 | 第41-43页 |
3.3.2 细菌种类对于协同作用的影响 | 第43-47页 |
3.4 颗粒特性对于协同作用的影响 | 第47-52页 |
3.4.1 颗粒浓度对于协同作用的影响 | 第47-49页 |
3.4.2 颗粒种类对于协同作用的影响 | 第49-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混合污垢的灰色系统理论分析 | 第53-63页 |
4.1 灰色关联分析 | 第53-56页 |
4.1.1 计算步骤 | 第53-54页 |
4.1.2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与应用 | 第54-56页 |
4.2 基于灰色理论的灰色预测模型 | 第56-62页 |
4.2.1 GM(1,1)模型 | 第56-57页 |
4.2.2 新陈代谢GM(1,1)模型 | 第57页 |
4.2.3 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检验 | 第57-59页 |
4.2.4 灰色新陈代谢模型的污垢预测 | 第59-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结论 | 第63页 |
5.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