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促炎/抗炎平衡探讨“瘀毒”理论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诊疗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瘀毒”理论源流 | 第11-16页 |
1.1 瘀血致病源流探析 | 第11-13页 |
1.2 毒邪致病源流探析 | 第13-15页 |
1.3 “瘀毒”源流探析 | 第15-16页 |
2 “瘀毒”理论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20页 |
2.1 “瘀毒”在冠心病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2.2 “瘀毒”理论在冠心病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2.3 “瘀毒”理论在冠心病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3.展望 | 第20-22页 |
前言 | 第22-2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4-30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4-27页 |
1.1 病例选择 | 第24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4-26页 |
1.3 纳入、排除病例标准 | 第26-2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2.1 分组纳入病例 | 第27页 |
2.2 观察项目及方法 | 第27-28页 |
2.3 血样采集及检测 | 第28-29页 |
2.4 数据处理、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结果 | 第30-48页 |
1 一般资料、病史及个人史 | 第30-31页 |
2 生化指标 | 第31页 |
3 炎症相关因子 | 第31-34页 |
3.1 炎症因子结果 | 第31-32页 |
3.2 促炎/抗炎平衡情况 | 第32-34页 |
4 临床症状 | 第34页 |
5 促炎/抗炎平衡与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 | 第34-37页 |
6 促炎/抗炎因子与生化指标相关性 | 第37-40页 |
7 促炎/抗炎平衡与生化指标相关性 | 第40-48页 |
讨论 | 第48-58页 |
1 “因瘀致毒”与不稳定性心绞痛 | 第48-51页 |
2 促炎/抗炎平衡与“瘀毒”理论 | 第51-58页 |
2.1 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 | 第51-55页 |
2.2 促炎/抗炎平衡与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 第55-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