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序言 从洞窟说起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1.3 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3-14页 |
1.2 研究基础 | 第14-17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2.2 研究者自身现有基础 | 第16页 |
1.2.3 资料与资源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宗教建筑中龛空间的形式演进及相互融合 | 第20-43页 |
2.1 “龛”在多种文化中的概念及本文研究范畴 | 第20-21页 |
2.2 佛教建筑——龛中苦修 | 第21-29页 |
2.2.1 佛教发源地古印度的宗教空间的特征及影响 | 第21-24页 |
2.2.2 中国石窟建筑中龛的血缘与形式分析 | 第24-27页 |
2.2.3 佛教的传播发展路径及龛空间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概述 | 第27-28页 |
2.2.4 佛教龛空间对其他宗教建筑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 基督教建筑——神权与人权的斗争 | 第29-37页 |
2.3.1 神庙与教堂 | 第29-33页 |
2.3.2 城邦与市民 | 第33-37页 |
2.3.3 当代教堂设计中的龛空间 | 第37页 |
2.4 伊斯兰建筑——符号与体积的完美结合 | 第37-42页 |
2.4.1 清真寺与圣龛 | 第37-40页 |
2.4.2 土耳其浴室中穹顶与龛室的组合关系 | 第40-41页 |
2.4.3 伊斯兰教建筑在印度和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 第41-42页 |
2.4.4 伊斯兰风格建筑运用龛空间的特殊性 | 第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试比较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对龛空间的处理方式及建筑性质发展趋势 | 第43-52页 |
3.1 三大宗教龛空间的相似之处 | 第43-45页 |
3.1.1 龛空间在宗教建筑中的应用与拱券的发展有关 | 第43页 |
3.1.2 形制、尺度与功能的多样性 | 第43-44页 |
3.1.3 公共性和世俗化 | 第44-45页 |
3.2 三大宗教龛空间应用的差异 | 第45-47页 |
3.3 宗教建筑龛空间的社会意义和世俗建筑龛空间的精神性 | 第47-51页 |
3.3.1 藏族建筑不可回避的宗教性 | 第47-49页 |
3.3.2 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维吾尔族民居 | 第49页 |
3.3.3 台湾传统村镇民居中的宗教场所 | 第49-50页 |
3.3.4 日本墓穴遗址和茶室空间布局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跨学科解读龛空间的宗教性 | 第52-59页 |
4.1 马克思.韦伯和杨庆堃的宗教社会学研究 | 第52-55页 |
4.2 从宗教心理学角度剖析龛空间 | 第55-57页 |
4.2.1 凹室空间与原型理论 | 第55页 |
4.2.2 空间模式背后的集体无意识 | 第55-56页 |
4.2.3 从空间类型学的角度分析龛空间的根源及演变逻辑 | 第56-57页 |
4.3 基于伯纳德.屈米的行为学理论探讨龛窟与“禁忌”的关系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龛空间在当代中国宗教建筑中如何生存 | 第59-67页 |
5.1 当代宗教建筑概况分析 | 第59-62页 |
5.2 我国现当代宗教建筑发展现状 | 第62-65页 |
5.2.1 当代宗教建筑与社区的关系 | 第63-64页 |
5.2.2 当代宗教建筑对于社会关系的积极意义——以北京的胡同寺庙为例 | 第64-65页 |
5.3 广义宗教漫无目的的渗透与异变 | 第65页 |
5.4 我国当代神圣场所塑造的可能性 | 第65-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启示 | 第67-71页 |
6.1 龛空间的发展过程研究成果及反思 | 第67-68页 |
6.2 空间的仪式感 | 第68-69页 |
6.3 龛空间生命隐喻带来的启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论文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 毕业创作说明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