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红透山铜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研究
|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 前言 | 第7-14页 | 
| 一、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 第7-8页 | 
| 二、依托项目及论文选题 | 第8-9页 | 
| 三、以往工作程度 | 第9-14页 | 
| 第1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4-21页 |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4-15页 | 
| ·太古宙基底构成 | 第15-16页 | 
| ·太古宙绿岩地层构成及层序 | 第16页 | 
| ·太古宙地质演化 | 第16-18页 | 
|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第18-19页 | 
| ·区域物理特征 | 第18页 | 
| ·区域化学特征 | 第18-19页 | 
| ·区域矿产类型与分布 | 第19-21页 | 
| ·硅铁建造型石英磁铁矿矿床 | 第19-20页 | 
| ·金矿床 | 第20页 | 
| ·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 | 第20-21页 | 
| 第2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 第21-40页 | 
|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1-27页 | 
| ·矿区地层 | 第21-23页 | 
| ·矿区构造 | 第23-26页 | 
| ·矿区侵入岩 | 第26-27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7-40页 | 
| ·红透山矿床的两套成矿体系 | 第27页 | 
| ·矿体特征 | 第27-30页 | 
| ·矿石特征 | 第30-37页 | 
| ·近矿围岩蚀变特征 | 第37-38页 | 
| ·矿床的分带特征 | 第38-39页 | 
| ·成矿期次研究 | 第39-40页 | 
| 第3章 含矿岩系原岩恢复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 第40-48页 | 
| ·含矿岩系原岩恢复 | 第40-43页 | 
|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48页 | 
| ·常量元素 | 第43-45页 | 
| ·微量元素特征 | 第45-46页 | 
| ·稀土元素特征 | 第46-48页 | 
| 第4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第48-62页 | 
|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流体包裹体研究 | 第48-52页 | 
| ·同位素地质特征 | 第52-58页 | 
| ·硫同位素研究 | 第54-56页 | 
| ·氢、氧同位素研究 | 第56-57页 | 
| ·铅同位素 | 第57-58页 | 
| ·矿床成因探讨 | 第58-60页 | 
| ·成矿模式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图版 | 第67-74页 | 
| 中文摘要 | 第74-77页 | 
| ABSTRACT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