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苔藓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 内蒙古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4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6-20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2.2 地质特征 | 第17-18页 |
2.3 气候特征 | 第18页 |
2.4 土壤 | 第18-20页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3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3.2.1 野外调查与标本鉴定 | 第20页 |
3.2.2 数据分析 | 第20-23页 |
4 内蒙古乌拉山苔藓植物物种组成 | 第23-28页 |
4.1 科、属、种的统计 | 第23页 |
4.2 优势科的统计 | 第23-25页 |
4.3 优势属的统计 | 第25-26页 |
4.4 仅含一种的科及属统计 | 第26-28页 |
5 内蒙古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苔藓植物垂直分布调查 | 第28-34页 |
5.1 乌拉山苔藓植物垂直带 | 第28-30页 |
5.1.1 荒漠草原植被带 | 第28-29页 |
5.1.2 山地草原植被带 | 第29页 |
5.1.3 山地灌从植被带 | 第29页 |
5.1.4 山地森林灌丛植被带 | 第29页 |
5.1.5 山地草甸植被带 | 第29-30页 |
5.2 乌拉山不同海拔高度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 | 第30-34页 |
5.2.1 不同海拔苔藓植物α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31-32页 |
5.2.2 不同海拔苔藓植物β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32-34页 |
6 内蒙古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研究 | 第34-47页 |
6.1 区系成分分析 | 第34-37页 |
6.1.1 世界广布种 | 第34页 |
6.1.2 热带亚洲和非洲 | 第34-35页 |
6.1.3 北温带成分 | 第35页 |
6.1.4 东亚—北美成分 | 第35页 |
6.1.5 旧大陆温带成分 | 第35页 |
6.1.6 温带亚洲成分 | 第35页 |
6.1.7 东亚成分 | 第35-36页 |
6.1.8 中国特有成分 | 第36-37页 |
6.2 乌拉山与国内七个山地的比较 | 第37-47页 |
6.2.1 八个山地科、属、种分析统计 | 第38-39页 |
6.2.2 优势科比较 | 第39-40页 |
6.2.3 种相似性系数的比较 | 第40-42页 |
6.2.4 区系地理成分比较分析 | 第42-45页 |
6.2.5 聚类分析 | 第45-47页 |
7 内蒙古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苔藓植物群落初步调查 | 第47-53页 |
7.1 乌拉山不同植被苔藓植物群落调查 | 第47-51页 |
7.2 乌拉山不同植被苔藓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 | 第51-53页 |
8 内蒙古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苔藓植物生境多样性研究 | 第53-63页 |
8.1 生境多样性 | 第53-61页 |
8.1.1 六种生境中苔藓植物物种组成 | 第53-60页 |
8.1.2 六种生境中苔藓植物优势种比较 | 第60-61页 |
8.2 不同生境物种多样性的分析 | 第61-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1 | 第70-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作者简介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