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松多酚微球的制备及其对60Co-γ射线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32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辐射损伤与防护研究进展第13-18页
        1.2.1 ~(60)Co-γ射线第13-14页
        1.2.2 电离辐射的损伤机制第14-15页
        1.2.3 国内外辐射防护剂的研究进展第15页
        1.2.4 辐射防护剂的分类第15-18页
    1.3 天然辐射防护剂的研究概况第18-20页
    1.4 松科植物多酚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0-23页
        1.4.1 红松的研究进展第20页
        1.4.2 松科植物多酚的生理功能活性研究第20-23页
    1.5 壳聚糖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1.5.1 壳聚糖的化学性质第23-24页
        1.5.2 壳聚糖微球载药系统的优势分析第24页
    1.6 载药微球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24-27页
        1.6.1 载药微球的概念第25-26页
        1.6.2 载药微球的制备方法第26-27页
    1.7 常见的电离辐射损伤防护检测指标第27-30页
    1.8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0-31页
    1.9 技术路线第31-32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32-44页
    2.1 实验材料的准备第32-34页
        2.1.1 材料与试剂第32-33页
        2.1.2 实验仪器设备第33-34页
    2.2 实验原料的准备第34-35页
        2.2.1 松多酚的提取纯化第34页
        2.2.2 壳聚糖的选取标准第34-35页
    2.3 松多酚微球制备工艺的优化第35-38页
        2.3.1 松多酚微球制备工艺的单因素实验第35-38页
        2.3.2 松多酚微球制备工艺的响应面优化第38页
    2.4 松多酚微球的表征第38-39页
        2.4.1 松多酚微球粒度分布的分析第38页
        2.4.2 松多酚微球形貌的观察第38页
        2.4.3 松多酚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第38-39页
        2.4.4 松多酚微球的体外缓释情况第39页
    2.5 松多酚及松多酚微球对小鼠辐射防护作用的对比第39-44页
第3章 松多酚微球的初步制备及工艺优化第44-59页
    3.1 红松多酚的提取和纯化第45页
    3.2 多酚标准曲线的制作第45-46页
    3.3 壳聚糖的选取标准第46页
    3.4 松多酚微球的初步制备第46-47页
    3.5 六种单因素对微球包埋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第47-52页
        3.5.1 壳聚糖溶液浓度对微球包埋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第47-48页
        3.5.2 交联时搅拌速度对微球包埋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第48-49页
        3.5.3 交联剂用量对微球包埋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第49页
        3.5.4 交联温度对微球包埋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第49-50页
        3.5.5 乳化时间对微球包埋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第50-51页
        3.5.6 交联时间对微球包埋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第51-52页
    3.6 松多酚微球制备工艺的优化第52-57页
        3.6.1 自由两水平的建立第52-54页
        3.6.2 回归方程模型的构建及显著性检验第54-55页
        3.6.3 响应面分析与优化第55-57页
    3.7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4章 松多酚微球的特性及表征第59-68页
    4.1 各单因素对松多酚微球形貌的观察第59-64页
        4.1.1 壳聚糖浓度对微球形貌的影响第59-60页
        4.1.2 交联时搅拌速度对微球形貌的影响第60-61页
        4.1.3 交联剂用量对微球形貌的影响第61-62页
        4.1.4 交联温度对微球形貌的影响第62-63页
        4.1.5 乳化时间对微球形貌的影响第63页
        4.1.6 交联时间对微球形貌的影响第63-64页
    4.2 松多酚微球形貌的观察第64-65页
    4.3 松多酚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第65页
    4.4 松多酚微球粒度的测定第65-66页
    4.5 松多酚微球的体外缓释模拟第66-67页
    4.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5章 松多酚微球对小鼠辐射防护作用研究第68-89页
    5.1 不同给药组雌、雄小鼠体重的变化第68-70页
        5.1.1 各组雌性小鼠体重变化第69页
        5.1.2 各组雄性小鼠体重变化第69-70页
    5.2 不同给药组雌、雄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第70-72页
        5.2.1 各组雌性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第70-71页
        5.2.2 各组雄性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第71-72页
    5.3 不同给药组雌、雄小鼠血清SOD第72-74页
        5.3.1 各组雌性小鼠血清中SOD活性第73页
        5.3.2 各组雄性小鼠血清中SOD活性第73-74页
    5.4 不同给药组雌、雄小鼠血清MDA第74-76页
        5.4.1 各组雌性小鼠血清中MDA含量第75页
        5.4.2 各组雄性小鼠血清中MDA含量第75-76页
    5.5 不同给药组雌、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第76-79页
        5.5.1 各组雌性小鼠骨髓微核数第77-78页
        5.5.2 各组雄性小鼠骨髓微核数第78-79页
        5.5.3 各组雌性小鼠骨髓微核数对比第79页
    5.6 不同给药组雌、雄小鼠骨髓细胞DNA含量第79-82页
        5.6.1 各组雌性小鼠骨髓DNA含量第79-80页
        5.6.2 各组雄性小鼠骨髓DNA含量第80-81页
        5.6.3 各组雌雄小鼠骨髓DNA含量对比第81-82页
    5.7 不同给药组雌、雄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第82-84页
        5.7.1 各组雌性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第82-83页
        5.7.2 各组雄性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第83-84页
        5.7.3 各组雌雄小鼠脾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对比第84页
    5.8 不同给药组雌、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第84-87页
        5.8.1 各组雌性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第84-85页
        5.8.2 各组雄性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第85-86页
        5.8.3 各组雌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对比第86-87页
    5.9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结论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03-105页
致谢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reg细胞中关键转录因子Foxp3相互作用蛋白的鉴定与分析
下一篇: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抗心肌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