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3-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2.1 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2.1.1 董事会组织结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2.1.2 董事会行为结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1.3 董事会激励结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1.4 董事会素质结构研究现状 | 第21页 |
2.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2.3 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2.4 文献述评 | 第25-27页 |
第3章 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理论分析 | 第27-35页 |
3.1 基础理论借鉴 | 第27-28页 |
3.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7-28页 |
3.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8页 |
3.2 公司治理与银行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3.2.1 公司治理理论一般分析 | 第28-29页 |
3.2.2 银行治理理论一般分析 | 第29-30页 |
3.3 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 | 第30-32页 |
3.3.1 商业银行特殊性相关理论 | 第30-31页 |
3.3.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 | 第31-32页 |
3.4 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的界定 | 第32-33页 |
3.5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界定 | 第33-35页 |
第4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35-46页 |
4.1 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的研究假设 | 第35-39页 |
4.1.1 商业银行董事会组织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假设 | 第35-37页 |
4.1.2 商业银行董事会行为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假设 | 第37-38页 |
4.1.3 商业银行董事会激励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假设 | 第38页 |
4.1.4 商业银行董事会素质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假设 | 第38-39页 |
4.2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9-41页 |
4.5 研究变量设计 | 第41-44页 |
4.5.1 被解释变量 | 第41-42页 |
4.5.2 解释变量 | 第42-44页 |
4.5.3 控制变量 | 第44页 |
4.6 模型设定 | 第44-46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6-74页 |
5.1 实证过程及结果 | 第46-74页 |
5.1.1 因子分析 | 第46-56页 |
5.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6-62页 |
5.1.3 相关性检验 | 第62-64页 |
5.1.4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64-74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4-8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4-80页 |
6.1.1 商业银行董事会组织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分析 | 第74-76页 |
6.1.2 商业银行董事会行为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分析 | 第76-77页 |
6.1.3 商业银行董事会激励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分析 | 第77-78页 |
6.1.4 商业银行董事会素质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分析 | 第78-80页 |
6.2 完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 第80-83页 |
6.2.1 优化董事会组织结构 | 第81-82页 |
6.2.2 规范董事会行为结构 | 第82页 |
6.2.3 完善董事会激励结构 | 第82页 |
6.2.4 提高董事会素质结构 | 第82-83页 |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83-85页 |
6.3.1 研究的局限性 | 第83-84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 | 第91-92页 |
附录一 PEARSON相关系数表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