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论文--腐蚀的控制与防护论文--金属表面防护技术论文

镁合金及其微弧氧化膜在人体模拟环境中的腐蚀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8页
    1.1 课题背景第18-19页
    1.2 镁及镁合金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优势第19页
    1.3 镁及镁合金的腐蚀特点第19-24页
        1.3.1 镁合金腐蚀机理第20页
        1.3.2 镁合金腐蚀类型第20-22页
        1.3.3 影响镁合金耐蚀性的因素第22-24页
    1.4 提高镁合金耐蚀性的方法第24-28页
        1.4.1 高纯镁合金及新合金的开发第24页
        1.4.2 快速凝固技术第24-25页
        1.4.3 热处理技术第25页
        1.4.4 表面改性技术第25-28页
    1.5 微弧氧化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8-36页
        1.5.1 微弧氧化技术概述第28-29页
        1.5.2 微弧氧化技术基本原理第29-32页
        1.5.3 微弧氧化的影响因素第32-35页
        1.5.4 微弧氧化的后处理第35-36页
    1.6 选题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6-38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38-46页
    2.1 实验材料与化学药品第38-40页
        2.1.1 实验材料第38-39页
        2.1.2 实验用化学药品第39-40页
    2.2 实验装置及工艺参数第40-43页
        2.2.1 微弧氧化处理工艺第40-41页
        2.2.2 水热处理工艺第41-43页
    2.3 镁合金及其表面微弧氧化层的性能研究第43-46页
        2.3.1 膜厚度测试第43页
        2.3.2 表面形貌分析第43-44页
        2.3.3 表面化学成分和相组成分析第44页
        2.3.4 浸泡实验第44-45页
        2.3.5 电化学测试第45-46页
第三章 四种镁合金在SBF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研究第46-58页
    3.1 浸泡实验结果第46-48页
        3.1.1 表面形貌分析第46-47页
        3.1.2 失重法评价第47-48页
    3.2 镁合金表面腐蚀产物分析第48-52页
        3.2.1 表面形貌分析第48-49页
        3.2.2 化学组成分析第49-50页
        3.2.3 相组成分析第50-51页
        3.2.4 腐蚀机理第51-52页
    3.3 电化学测试分析第52-55页
        3.3.1 电化学极化曲线第52-53页
        3.3.2 电化学交流阻抗第53-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8页
第四章 AZ91D镁合金微弧氧化成膜过程及耐蚀性研究第58-76页
    4.1 微弧氧化膜厚度测试第58-59页
    4.2 微弧氧化膜的形貌分析第59-62页
        4.2.1 表面形貌分析第59-61页
        4.2.2 截面形貌分析第61-62页
    4.3 微弧氧化膜成分分析第62-64页
        4.3.1 化学成分分析第62-63页
        4.3.2 相组成分析第63-64页
    4.4 电化学测试分析第64-68页
        4.4.1 电化学极化曲线第64-66页
        4.4.2 电化学交流阻抗第66-68页
    4.5 浸泡实验第68-74页
        4.5.1 浸泡后微弧氧化层的表面形貌第68-70页
        4.5.2 浸泡后微弧氧化层的化学成分第70-71页
        4.5.3 氧化层阻抗值随浸泡时间的变化第71-74页
    4.6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水热后处理对AZ91D镁合金微弧氧化层性能的影响第76-90页
    5.1 水热后处理温度对微弧氧化层的影响第76-82页
        5.1.1 微弧氧化层的形貌分析第76-78页
        5.1.2 化学成分及相组成分析第78-80页
        5.1.3 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分析第80-82页
    5.2 水热反应溶液中添加剂对微弧氧化层的影响第82-89页
        5.2.1 微弧氧化层的形貌分析第82-84页
        5.2.2 微弧氧化层的成分分析第84-85页
        5.2.3 电化学测试分析第85-89页
    5.3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结论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8页
致谢第98-100页
发表论文第100-102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102-103页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第103-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战斗部壳体用β20C钛合金精细组织调控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无源无线声表面波技术的机床主轴热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