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贮藏方法对核桃种子品质的影响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9-21页 |
1.1 核桃概况 | 第9-12页 |
1.1.1 核桃分布与起源 | 第9页 |
1.1.2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第9-10页 |
1.1.3 栽培历史和现状 | 第10页 |
1.1.4 利用价值 | 第10-12页 |
1.2 核桃贮藏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1 影响核桃贮藏的因素 | 第12-17页 |
1.2.2 核桃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17-18页 |
1.3 展望 | 第18页 |
1.4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2.1 材料 | 第2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2 方法 | 第21-25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21-23页 |
2.2.2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2.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3-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100页 |
3.1 不同干藏方法对核桃贮藏效果的影响 | 第25-88页 |
3.1.1 含水量 | 第25-32页 |
3.1.2 贮藏物质 | 第32-51页 |
3.1.2.1 粗脂肪含量 | 第32-37页 |
3.1.2.2 可溶性糖含量 | 第37-44页 |
3.1.2.3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44-51页 |
3.1.3 酶活性 | 第51-72页 |
3.1.3.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第51-58页 |
3.1.3.2 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58-66页 |
3.1.3.3 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66-72页 |
3.1.4 丙二醛含量 | 第72-79页 |
3.1.5 生活力 | 第79-85页 |
3.1.6 小结 | 第85-88页 |
3.2 湿藏与干藏比较 | 第88-100页 |
3.2.1 含水量 | 第88-90页 |
3.2.2 贮藏物质 | 第90-92页 |
3.2.2.1 粗脂肪含量 | 第90-91页 |
3.2.2.2 可溶性糖含量 | 第91-92页 |
3.2.2.3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92页 |
3.2.3 酶活性 | 第92-97页 |
3.2.3.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第92-94页 |
3.2.3.2 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94-95页 |
3.3.2.3 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95-97页 |
3.2.4 丙二醛含量 | 第97-98页 |
3.2.5 生活力 | 第98-99页 |
3.2.6 小结 | 第99-100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100-102页 |
4.1 结论 | 第100-101页 |
4.2 讨论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附录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