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前景目标检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1.2.1 帧差法 | 第11-12页 |
1.2.2 光流法 | 第12-13页 |
1.2.3 背景减除法 | 第13页 |
1.3 背景减除与背景建模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多种背景建模方法 | 第14页 |
1.3.2 背景建模技术难点 | 第14-15页 |
1.3.3 码本背景模型 | 第15-16页 |
1.4 主要内容与论文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基于自适应码本更新的前景检测系统设计 | 第18-30页 |
2.1 前景检测系统整体流程设计 | 第18页 |
2.2 码本背景模型初始化分析 | 第18-22页 |
2.2.1 码本结构的定义分析 | 第19页 |
2.2.2 码字的结构分析 | 第19-20页 |
2.2.3 码本训练过程分析 | 第20-22页 |
2.3 伪前景信息判断策略设计 | 第22-24页 |
2.3.1 光照突变伪前景判断策略设计 | 第22-23页 |
2.3.2 运动前景阴影判断策略设计 | 第23页 |
2.3.3 光影噪点伪前景去除策略设计 | 第23-24页 |
2.4 码本背景模型的自适应更新策略设计 | 第24-27页 |
2.4.1 伪前景像素信息更新到码本背景模型的算法设计 | 第24-25页 |
2.4.2 缓存Cache中的真实前景融入背景的过程分析 | 第25-26页 |
2.4.3 码本与Cache中消极码字的消除算法分析 | 第26-27页 |
2.4.4 由背景模型得到背景图像的算法设计 | 第27页 |
2.5 背景减除策略设计 | 第27-28页 |
2.5.1 背景减除原理 | 第27-28页 |
2.5.2 码字匹配策略 | 第28页 |
2.5.3 分割前景得到前景二值图 | 第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基于像素邻域HOG特征消除光照突变伪前景的算法设计 | 第30-51页 |
3.1 HOG特征原理及提取方法分析 | 第30-37页 |
3.1.1 图像的方向梯度分析 | 第30-32页 |
3.1.2 方向梯度直方图特征分析 | 第32-33页 |
3.1.3 提取图像的HOG特征策略设计 | 第33-37页 |
3.2 基于像素邻域的检测区域划分策略设计 | 第37-43页 |
3.2.1 像素邻域定义策略设计 | 第37-38页 |
3.2.2 前景边缘检测策略分析 | 第38-39页 |
3.2.3 检测像素点像素邻域划分算法设计 | 第39-40页 |
3.2.4 像素邻域内的Block划分和Block缓存结构体分析 | 第40-43页 |
3.3 更新码本背景模型策略设计 | 第43-44页 |
3.3.1 根据像素邻域HOG特征距离判断伪前景算法设计 | 第43页 |
3.3.2 伪前景像素信息更新码本背景模型的策略设计 | 第43-44页 |
3.4 光照突变消除实验与分析 | 第44-50页 |
3.4.1 复杂光照变化场景下的伪前景消除实验与分析 | 第44-48页 |
3.4.2 大面积前景进入场景时检测速度提高分析 | 第48-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基于亮度阈值和互相关系数特征消除阴影的算法设计 | 第51-64页 |
4.1 亮度阈值判断阴影区域策略设计 | 第51-53页 |
4.1.1 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像素点灰度值提取策略 | 第51-52页 |
4.1.2 基于灰度范围的阴影判断算法分析 | 第52-53页 |
4.2 结合像素邻域的互相关系数计算方法设计 | 第53-57页 |
4.2.1 相关分析概述 | 第53-54页 |
4.2.2 互相关函数与互相关系数 | 第54页 |
4.2.3 描述图像间相关性的互相关系数分析 | 第54-55页 |
4.2.4 计算互相关系数的邻域划分策略 | 第55页 |
4.2.5 像素邻域的归一化互相关系数计算 | 第55-57页 |
4.3 更新背景模型策略设计 | 第57页 |
4.4 阴影消除实验与分析 | 第57-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前景检测系统实验及分析 | 第64-75页 |
5.1 复杂场景下前景检测系统实验与分析 | 第64-65页 |
5.2 多种背景模型对比实验与分析 | 第65-68页 |
5.3 多种背景模型FDR分析 | 第68-71页 |
5.4 完整视频序列前景检测实验与分析 | 第71-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75页 |
6.2 课题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