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21页 |
1.1 引言 | 第7-8页 |
1.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概述 | 第8-11页 |
1.2.1 传统分离培养法 | 第8-9页 |
1.2.2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 | 第9-10页 |
1.2.3 Roche 454测序平台简介 | 第10-11页 |
1.3 南极陆生细菌群落结构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3.1 土壤在南极大陆的分布情况 | 第12页 |
1.3.2 南极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 第12-16页 |
1.3.3 影响南极土壤细菌群落的外生因素 | 第16页 |
1.3.4 细菌群落的时间变迁 | 第16-17页 |
1.4 南极陆生真菌多样性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1 化石和冰川中的真菌 | 第17页 |
1.4.2 南极半岛地区真菌分布 | 第17页 |
1.4.3 罗斯岛地区真菌分布 | 第17-18页 |
1.4.4 南极大陆真菌分布 | 第18页 |
1.5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18-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5.3 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菲尔德斯半岛区域土壤可培养细菌的分类研究 | 第21-34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21-25页 |
2.1.1 样品来源 | 第21-23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3-24页 |
2.1.3 培养基 | 第24-25页 |
2.1.4 数据库及分析软件 | 第2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2.2.1 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及菌种保藏 | 第25页 |
2.2.2 可培养细菌的统计计数及形态观察 | 第25-26页 |
2.2.3 单菌落的 16S r DNA特定序列的扩增 | 第26-27页 |
2.2.4 可培养细菌的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2.3.1 可培养细菌统计计数与形态观察 | 第27-28页 |
2.3.2 可培养细菌的菌株初步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28-32页 |
2.4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菲尔德斯半岛区域土壤可培养真菌的分离鉴定 | 第34-41页 |
3.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4页 |
3.1.1 样品采集 | 第34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3.1.3 培养基 | 第34页 |
3.1.4 数据库及分析软件 | 第3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3.2.1 可培养真菌涂布培养、分离纯化及保种 | 第34-35页 |
3.2.2 统计计数及菌落形态观察 | 第35页 |
3.2.3 真菌ITS区基因片段的扩增 | 第35-36页 |
3.2.4 可培养真菌的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39页 |
3.3.1 可培养真菌统计计数与形态观察 | 第36-37页 |
3.3.2 菌株初步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37-39页 |
3.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基于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菲尔德斯半岛典型土壤细菌群落的探究 | 第41-61页 |
4.1 引言 | 第41-42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4.2.1 样品采集 | 第42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42-43页 |
4.2.3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及数据库 | 第43页 |
4.2.4 研究方法 | 第43-4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7页 |
4.3.1 土壤理化性质结果 | 第44-45页 |
4.3.2 总DNA提取和 16S r RNA基因扩增结果 | 第45-46页 |
4.3.3 样品序列数据的分析及OTU生成 | 第46-48页 |
4.3.4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第48-57页 |
4.4 讨论 | 第57-61页 |
4.4.1 人类活动对南极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57页 |
4.4.2 土壤样品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57-59页 |
4.4.3 细菌群落结构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59-61页 |
总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