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基于自然形态的建筑形态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第13-15页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7-20页
        1.3.1 研究方法第17-19页
        1.3.2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二章 建筑自然形态的产生动因第20-32页
    2.1 自然形态与建筑形态的关联第20-24页
        2.1.1 自然形态特征第20页
        2.1.2 自然形态与建筑形态的相似性第20-23页
        2.1.3 基于自然形态的建筑形态评判标准第23-24页
    2.2 自然科学理论的启示第24-30页
        2.2.1 集群智能第24-26页
        2.2.2 系统发育第26-28页
        2.2.3 野生结构第28-30页
    2.3 建筑自然形态的生成第30-31页
        2.3.1 功能角度第30页
        2.3.2 文化角度第30-31页
        2.3.3 偶然情况第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建筑自然形态的特征第32-51页
    3.1 建筑自然形态的不规则形态特征第32-38页
        3.1.1 完整塑性模拟第32-33页
        3.1.2 向度延展模拟第33-35页
        3.1.3 情景重现模拟第35-37页
        3.1.4 功能装饰模拟第37-38页
    3.2 建筑自然形态的多重联系特征第38-45页
        3.2.1 冗余特性模拟第38-40页
        3.2.2 泡状特性模拟第40-41页
        3.2.3 分叉突变特性模拟第41-43页
        3.2.4 褶皱肋环特性模拟第43-45页
    3.3 建筑自然形态的应对机能特征第45-50页
        3.3.1 风环境应对机能第45-48页
        3.3.2 微气候应对机能第48-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建筑自然形态的设计手法第51-71页
    4.1 重新编码第51-57页
        4.1.1 镶嵌斑块第51-53页
        4.1.2 隐匿肌理第53-55页
        4.1.3 叠加索引第55-56页
        4.1.4 具体设计手法第56-57页
    4.2 联想自然第57-62页
        4.2.1 拟态自然形态第57-59页
        4.2.2 抽象自然形态第59-60页
        4.2.3 异化自然形态第60-62页
        4.2.4 具体设计手法第62页
    4.3 数字计算第62-70页
        4.3.1 拓扑自然形态第63-65页
        4.3.2 涌现自然形态第65-68页
        4.3.3 分形自然形态第68-70页
        4.3.4 具体设计手法第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结论第71-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作者简介第77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实践第77-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侵蚀条件下FRP布加固混凝土粘结性能研究
下一篇:平面及空间不等高钢框架节点域力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