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绪论 | 第12-34页 | 
| 1.1 透明陶瓷概述 | 第12页 | 
| 1.2 MgAl_2O_4透明陶瓷的应用 | 第12-13页 | 
| 1.3 MgAl_2O_4透明陶瓷的结构和性质 | 第13-16页 | 
| 1.4 陶瓷光学透明性的基本理论 | 第16-19页 | 
| 1.5 MgAl_2O_4纳米粉体的制备 | 第19-23页 | 
| 1.6 MgAl_2O_4透明陶瓷的制备技术 | 第23-28页 | 
| 1.7 MgAl_2O_4和ZnAl_2O_4陶瓷的微波介电性能 | 第28-32页 | 
| 1.8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 2 实验过程及表征技术 | 第34-40页 | 
|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第34-35页 | 
| 2.2 SPS工艺过程 | 第35-37页 | 
| 2.3 表征方法 | 第37-40页 | 
| 3 MgAl_2O_4纳米粉体的制备和表征 | 第40-58页 | 
| 3.1 引言 | 第40页 | 
| 3.2 微乳法制备MgAl_2O_4纳米粉体 | 第40-49页 | 
| 3.3 水热法制备MgAl_2O_4纳米粉体 | 第49-52页 | 
| 3.4 高温焙烧法制备MgAl_2O_4纳米粉体 | 第52-56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4 MgAl_2O_4透明陶瓷的制备及其光学和微波介电性能研究 | 第58-81页 | 
| 4.1 引言 | 第58页 | 
| 4.2 实验方法 | 第58-61页 | 
| 4.3 高温焙烧法制备粉体的SPS烧结研究 | 第61-71页 | 
| 4.4 烧结温度对MgAl_2O_4透明陶瓷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 | 第71-73页 | 
| 4.5 烧结工艺对MgAl_2O_4透明陶瓷光学性能的影响 | 第73-75页 | 
| 4.6 微乳法制备粉体的SPS烧结研究 | 第75-77页 | 
| 4.7 水热法制备粉体的SPS烧结研究 | 第77页 | 
| 4.8 粉体形貌和粒径分布对透明陶瓷烧结效果的影响 | 第77-80页 | 
| 4.9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5 退火对MgAl_2O_4透明陶瓷光学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 | 第81-92页 | 
| 5.1 引言 | 第81-82页 | 
| 5.2 实验方法 | 第82页 | 
| 5.3 退火对MgAl_2O_4透明陶瓷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82-84页 | 
| 5.4 退火对MgAl_2O_4透明陶瓷光学性能的影响 | 第84-85页 | 
| 5.5 退火对MgAl_2O_4透明陶瓷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 | 第85页 | 
| 5.6 正电子湮灭寿命谱分析 | 第85-87页 | 
| 5.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87-89页 | 
| 5.8 退火温度对光学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机理探讨 | 第89-90页 | 
| 5.9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 6 (Mg_(1-x)Zn_x)Al_2O_4透明陶瓷光学及微波介电性能的研究 | 第92-104页 | 
| 6.1 引言 | 第92页 | 
| 6.2 实验方法 | 第92-94页 | 
| 6.3 (Mg_(1-x)Zn_x)Al_2O_4粉体的形貌及相组成 | 第94-97页 | 
| 6.4 Zn~(2+)置换对MgAl_2O_4透明陶瓷致密化和晶粒生长的影响 | 第97-100页 | 
| 6.5 Zn~(2+)置换对MgAl_2O_4陶瓷光学性能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 6.6 Zn~(2+)置换对MgAl_2O_4透明陶瓷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 6.7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 7 ZnAl_2O_4透明陶瓷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 | 第104-117页 | 
| 7.1 引言 | 第104页 | 
| 7.2 实验方法 | 第104-106页 | 
| 7.3 ZnAl_2O_4粉体的形貌及相组成 | 第106-107页 | 
| 7.4 烧结温度和助剂对ZnAl_2O_4透明陶瓷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107-111页 | 
| 7.5 烧结温度和助剂对ZnAl_2O_4透明陶瓷光学性能的影响 | 第111-114页 | 
| 7.6 助剂添加量对ZnAl_2O_4透明陶瓷光学性能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 7.7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 8 总结 | 第117-121页 |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17-119页 | 
|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9-121页 | 
| 致谢 | 第121-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36页 |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目录 | 第136-137页 |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课题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