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4页 |
Abstract | 第14-19页 |
前言 | 第20-22页 |
第一部分 载组织因子siRNA的EGFP-EGF1蛋白结合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纳米粒的构建及表征 | 第22-41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23-25页 |
1.1 仪器 | 第23-24页 |
1.2 材料和试剂 | 第24-2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5-34页 |
2.1 大鼠TF-siRNA片段的筛选 | 第25-30页 |
2.2 载TF-siRNA的PEG-PLGA纳米粒的制备 | 第30-31页 |
2.3 EGFP-EGF1结合PEG-PLGA纳米粒 | 第31页 |
2.4 TF-siRNA-EGFP-EGF1-PLGA纳米粒的表征 | 第31-33页 |
2.5 ENP和NP载siRNA的载药量和体外释放 | 第33-3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4-39页 |
3.1 TF-siRNA的筛选 | 第34-35页 |
3.2 载TF-siRNA的NP和ENP的表征 | 第35-37页 |
3.3 TF-siRNA-ENP的免疫电镜 | 第37页 |
3.4 TF-siRNA-ENP的EGFP-EGF1蛋白连接效率 | 第37页 |
3.5 载TF-siRNA纳米粒的载药量及包封率 | 第37-38页 |
3.6 TF-siRNA-ENP的体外释放 | 第38-39页 |
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二部分 载组织因子siRNA的EGFP-EGF1蛋白结合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纳米粒的靶向性及体外评价 | 第41-63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42-44页 |
1.1 仪器 | 第42页 |
1.2 材料和试剂 | 第42-43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43-4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4-52页 |
2.1 大鼠BMECs原代细胞培养鉴定及体外损伤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 第44-46页 |
2.2 载TF-siRNA和香豆素-6的ENP和NP的制备 | 第46页 |
2.3 香豆素-6体外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6-47页 |
2.4 比浊法测定载香豆素-6纳米粒的浓度 | 第47页 |
2.5 香豆素-6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 第47-48页 |
2.6 大鼠BMECs对载siRNA和香豆素-6的ENP的摄取及siRNA的示踪 | 第48-49页 |
2.7 TF-siRNA-ENP对BMECs的毒性评价 | 第49-50页 |
2.8 TF-siRNA-ENP对损伤BMECs的TF mRNA的影响 | 第50页 |
2.9 TF-siRNA-ENP对损伤BMECs的TF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0-51页 |
2.10 TF-siRNA-ENP对损伤BMECs表达TF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2-61页 |
3.1 大鼠BMECs原代细胞免疫荧光鉴定 | 第52-53页 |
3.2 香豆素-6体外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53页 |
3.3 香豆素-6的载药量和包封率 | 第53-54页 |
3.4 大鼠BMECs对载siRNA和香豆素-6的ENP和NP的摄取和siRNA的示踪 | 第54-56页 |
3.5 TF-siRNA-ENP的体外毒性评价 | 第56-58页 |
3.6 TF-siRNA-ENP对损伤BMECs表达TF mRNA的影响 | 第58页 |
3.7 TF-siRNA-ENP对损伤BMECs的TF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8-60页 |
3.8 TF-siRNA-ENP对损伤BMECs表达TF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4 讨论 | 第61-63页 |
第三部分 EGFP-EGF1蛋白结合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靶向性的研究 | 第63-88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65-66页 |
1.1 仪器 | 第65页 |
1.2 材料和试剂 | 第65-66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6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6-77页 |
2.1 小鼠VSMCs的原代培养和鉴定 | 第66-67页 |
2.2 高表达TF的细胞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 第67-69页 |
2.3 载Dir纳米粒的合成和鉴定 | 第69-72页 |
2.4 载香豆素-6纳米粒的细胞摄取 | 第72-74页 |
2.5 小鼠AS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 第74-75页 |
2.6 Dir-ENP在AS模型小鼠体内组织分布 | 第75-7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7-86页 |
3.1 小鼠原代VSMCs的鉴定 | 第77页 |
3.2 体外高表达TF细胞模型的鉴定 | 第77-79页 |
3.3 Dir载药量的测定 | 第79页 |
3.4 载香豆素-6纳米粒的细胞摄取 | 第79-82页 |
3.5 小鼠AS模型的鉴定 | 第82-83页 |
3.6 Dir-ENP在AS模型小鼠体内组织分布 | 第83-86页 |
4 讨论 | 第86-88页 |
第四部分 载CCR2-shRNA的EGFP-EGF1蛋白结合聚乙二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纳米粒的体外研究 | 第88-110页 |
1 仪器和材料 | 第90-91页 |
1.1 仪器 | 第90页 |
1.2 材料和试剂 | 第90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90-9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1-99页 |
2.1 AS模型小鼠主动脉中TF和CCR2表达的鉴定 | 第91-92页 |
2.2 体外表达TF和CCR2细胞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 第92-93页 |
2.3 CCR2-shRNA的质粒提取 | 第93-94页 |
2.4 载CCR2-shRNA纳米粒的制备 | 第94-95页 |
2.5 CCR2-shRNA-ENP的体外毒性研究 | 第95-96页 |
2.6 CCR2-shRNA-ENP对细胞模型CCR2表达的影响 | 第96-98页 |
2.7 CCR2-shRNA-ENP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第98-9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99-109页 |
3.1 AS模型小鼠主动脉中TF和CCR2表达的鉴定 | 第99-100页 |
3.2 体外表达TF和CCR2细胞模型的鉴定 | 第100-102页 |
3.3 CCR2-shRNA-ENP的体外毒性 | 第102-104页 |
3.4 CCR2-shRNA-ENP对细胞模型CCR2表达的影响 | 第104-108页 |
3.5 CCR2-shRNA-ENP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4 讨论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4页 |
全文总结 | 第124-126页 |
综述 | 第126-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4页 |
英文缩写对照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38页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会议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