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38页 |
1.1 概述 | 第11页 |
1.2 强场电离机制 | 第11-16页 |
1.3 阈上电离 | 第16-26页 |
1.4 非次序双电离 | 第26-36页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36-38页 |
2 强场电离的理论模型 | 第38-48页 |
2.1 傅里叶变换法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 | 第38-40页 |
2.2 伪谱法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方程 | 第40-44页 |
2.3 费米分子动力学模型 | 第44-46页 |
2.4 经典系综模型 | 第46-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3 强场原子分子阈上电离动力学的研究 | 第48-72页 |
3.1 阈上电离中原子核对电子横向运动的聚焦作用 | 第48-55页 |
3.2 圆偏振激光脉冲驱动的H_2~+阈上电离的研究 | 第55-61页 |
3.3 分子增强电离中电子隧穿位置的研究 | 第61-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4 非次序双电离中电子关联特性的研究 | 第72-89页 |
4.1 周期量级脉冲驱动的非次序双电离:十字架结构的起源 | 第72-80页 |
4.2 不同取向分子非次序双电离的研究 | 第80-8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5 极紫外脉冲驱动H_2~+单光子电离的电子衍射 | 第89-95页 |
5.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5.2 极紫外脉冲诱导的电子衍射谱 | 第89-91页 |
5.3 分子核间距的提取 | 第91-93页 |
5.4 不完全排列的影响 | 第93-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5-98页 |
6.1 总结 | 第95-96页 |
6.2 展望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7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