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24页 |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23页 |
| 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6页 |
| 2. 国内相关论文 | 第16-19页 |
| 3. 档案以及文史资料 | 第19-20页 |
| 4.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一 1912—1928年新疆地方政府对哈萨克的民族政策 | 第24-41页 |
| (一) 杨增新治新前的局势 | 第26-28页 |
| 1. 国内形势 | 第27页 |
| 2. 新疆局势 | 第27-28页 |
| (二) 杨增新对哈萨克的民族政策 | 第28-39页 |
| 1. 政治政策 | 第28-34页 |
| 2. 经济政策 | 第34-36页 |
| 3. 教育政策 | 第36-39页 |
| (三) 杨增新治理哈萨克的民族政策的探究 | 第39-41页 |
| 1. 羁縻与牵制政策 | 第39-40页 |
| 2. 愚民主义 | 第40-41页 |
| 二 1928-1933年新疆地方政府对哈萨克族的民族政策 | 第41-50页 |
| (一) 金树仁政府面临的局势 | 第41-42页 |
| (二) 金树仁时期对哈萨克的民族政策 | 第42-45页 |
| 1. 民族压迫政策 | 第42-43页 |
| 2. 哈萨克骑兵的整编 | 第43-44页 |
| 3. 教育政策 | 第44-45页 |
| (三) 金树仁治下的哈萨克社会 | 第45-47页 |
| 1. “小堡事件” | 第45-46页 |
| 2. 阿山风云 | 第46-47页 |
| (四) 金树仁治哈政策的得失探究 | 第47-50页 |
| 三 1933-1944年新疆地方政府对哈萨克的民族政策 | 第50-73页 |
| (一) 六大政策的实行 | 第51-64页 |
| 1. 行政制度改革 | 第51-52页 |
| 2. 确认民族身份 | 第52-53页 |
| 3. 阿山地区的治理 | 第53-54页 |
| 4. 畜牧业政策 | 第54-56页 |
| 5. 教育政策 | 第56-64页 |
| (二) 盛世才对哈萨克民族政策的转变 | 第64-71页 |
| 1. “阴谋暴动案” | 第64-65页 |
| 2. 柯克托海事件 | 第65-67页 |
| 3. 哈萨克族东迁甘肃、青海 | 第67-71页 |
| (三) 盛世才民族政策的探究 | 第71-73页 |
| 四 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治哈政策的探究 | 第73-83页 |
| (一) 民国新疆执政者治哈政策的特点分析 | 第73-77页 |
| 1. 沿袭旧制,独揽军权 | 第73-74页 |
| 2. 废除旧制,强化军队 | 第74-75页 |
| 3. 和平建设,后期逆转 | 第75-77页 |
| (二) 三位统治者治哈政策的比较 | 第77-79页 |
| 1. 经济政策比较 | 第77页 |
| 2. 政治、军事政策比较 | 第77-78页 |
| 3. 教育政策比较 | 第78-79页 |
| (三) 三位统治者治理政策异同原因探究 | 第79-81页 |
| 1. 时代背景的差异 | 第79-80页 |
| 2. 受教育背景的不同 | 第80页 |
| 3. 国外势力的影响 | 第80-81页 |
| (四) 思考与启示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 致谢 | 第88-9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