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隧道形变测量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 第11-15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超站仪测量一体化软件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超站仪主要功能概述 | 第17-19页 |
2.2 超站仪测量原理 | 第19-20页 |
2.3 形变自动测量原理 | 第20-21页 |
2.4 DELPHI平台概述 | 第21-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超站仪测量一体化软件总体设计 | 第25-34页 |
3.1 软件设计要求 | 第25-27页 |
3.1.1 隧道形变测量平台简述 | 第25-26页 |
3.1.2 软件设计要求 | 第26-27页 |
3.2 软件的总体设计 | 第27-29页 |
3.2.1 软件结构设计 | 第27页 |
3.2.2 程序处理流程设计 | 第27-29页 |
3.3 开发平台及其配置 | 第29-33页 |
3.3.1 GBStudio与GE0Basic | 第30-32页 |
3.3.2 Leica Survey Office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超站仪形变自动测量程序设计 | 第34-45页 |
4.1 超站仪的形变自动测量 | 第34-37页 |
4.1.1 三维自由设站 | 第34-36页 |
4.1.2 超站仪测量方法 | 第36-37页 |
4.2 超站仪自动测量程序详细设计 | 第37-43页 |
4.2.1 数据采集模块 | 第38-39页 |
4.2.2 参数写入模块 | 第39-40页 |
4.2.3 自动测量程序编写 | 第40-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隧道测量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第45-65页 |
5.1 隧道测量数据处理要求 | 第45页 |
5.2 超站仪形变分析及算法模型的建立 | 第45-49页 |
5.2.1 形变观测分析 | 第45-46页 |
5.2.2 GM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5.2.3 时序分析与ARMA | 第47-49页 |
5.3 坐标数据的获取 | 第49-54页 |
5.3.1 形变测量点坐标获取 | 第49-52页 |
5.3.2 形变线的坐标确定 | 第52-53页 |
5.3.3 形变面的坐标确定 | 第53-54页 |
5.4 零点漂移的修正(智能) | 第54-55页 |
5.5 数据处理程序编写 | 第55-64页 |
5.5.1 数据格式变换与序列调整 | 第56-57页 |
5.5.2 形变线的计算 | 第57-59页 |
5.5.3 形变面的计算 | 第59-61页 |
5.5.4 形变示意图及数据报表的生成 | 第61-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软件的测试 | 第65-70页 |
6.1 自动测量功能测试 | 第65-67页 |
6.1.1 三维设站功能测试 | 第65-66页 |
6.1.2 形变测量功能测试 | 第66-67页 |
6.2 数据处理功能测试 | 第67-69页 |
6.2.1 数据序列调整功能测试 | 第67-68页 |
6.2.2 示意图及报表生成测试 | 第68-6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1页 |
7.1 总结 | 第70页 |
7.2 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