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神经精神病科论文

运用穴位-面部肌肉运动点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观察

缩略词组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9页
前言第10-12页
文献综述第12-23页
    1.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知来源和目前研究概况第12-17页
        1.1 中医学中对周围性面瘫的认知来源第12-13页
        1.2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方法的研究情况概述第13-17页
            1.2.1 针灸第13页
            1.2.2 灸法第13-14页
            1.2.3 药剂第14页
            1.2.4 拔罐疗法第14-15页
            1.2.5 推拿治疗第15页
            1.2.6 中药熏蒸第15页
            1.2.7 穴位注射第15-16页
            1.2.8 埋线治疗第16-17页
    2.西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第17-22页
        2.1 西医病因病机第17-19页
            2.1.1 血运障碍学说第17页
            2.1.2 病毒原性学说第17-18页
            2.1.3 血管内血液因素第18页
            2.1.4 环境因素第18-19页
            2.1.5 类固醇激素因素第19页
        2.2 面神经的结构及走行第19-21页
        2.3 面部表情肌的解剖及功能第21页
        2.4 西医常用治疗方法第21-22页
            2.4.1 激素治疗第21页
            2.4.2 抗病毒治疗第21页
            2.4.3 神经营养药治疗第21-22页
            2.4.4 手术治疗第22页
            2.4.5 高压氧治疗第22页
            2.4.6 康复治疗第22页
    3.面瘫分期第22-23页
临床研究第23-34页
    1.研究对象及来源第23页
    2.诊断标准第23-24页
        2.1 西医诊断标准第23页
        2.2 中医诊断标准第23页
        2.3 神经定位标准第23-24页
    3.病例处理第24-25页
        3.1 纳入标准第24页
        3.2 排除标准第24页
        3.3 剔除和脱落的标准第24-25页
    4.临床设计第25-27页
        4.1 随机分组法第25页
        4.2 工具规格第25页
        4.3 操作方法第25-27页
            4.3.1 对照组治疗方法第25-26页
            4.3.2 观察组治疗方法第26-27页
        4.4 注意事项第27页
    5.评价标准第27-28页
        5.1、Portmann评分第27页
        5.2、瞬目反射检查第27-28页
        5.3、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第28页
        5.4、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第28页
    6.统计方法第28-29页
    7.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第29-34页
        7.1 组间患者基本信息比较第29-30页
            7.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第29页
            7.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第29页
            7.1.3 两组患者病变侧比较第29-30页
            7.1.4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第30页
        7.2 两组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第30-32页
            7.2.1 两组患者治疗前portmann评分比较第30页
            7.2.2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第30-31页
            7.2.3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第31页
            7.2.4 两组患者治疗后portmann评分比较第31-32页
        7.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瞬目反射比较第32页
        7.4 两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评分比较第32-33页
        7.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分比较第33-34页
讨论第34-43页
    1.评价量表的选择第34-35页
    2.结果分析第35-36页
        2.1 Portmann面神经功能简易评分结果分析第35页
        2.2 瞬目反射比较分析第35-36页
        2.3 FDI评分比较分析第36页
        2.4 多伦多评分比较分析第36页
    3.方案设计第36-43页
        3.1 针灸选穴第36-38页
        3.2 电针疗法的使用第38-39页
        3.3 推拿手法的使用第39-40页
        3.4 肌肉运动点的运用第40-43页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9页
致谢第49-50页
附录一 portmann评分表第50-51页
附录二 瞬目反射第51-52页
附录三 FDI评分调查问卷第52-54页
附表四 多伦多评分表第54-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6-58页
个人简介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针刺左侧丰隆穴对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下一篇:不同年龄段干眼患者体质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