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国内外加层的应用和发展 | 第10-20页 |
1.1.1 加层改造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1.1.2 加层改造的优势 | 第11-12页 |
1.1.3 国内外框架加层改造的发展概况 | 第12-15页 |
1.1.4 高层框架结构加层与改造的几种方案 | 第15-17页 |
1.1.5 国内外工程实例 | 第17-20页 |
1.2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0-21页 |
1.2.1 背景 | 第20页 |
1.2.2 研究内容、本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柱脚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21-31页 |
2.1 柱脚的连接方式 | 第21-24页 |
2.1.1 柱直接钻孔连接法 | 第22-23页 |
2.1.2 柱中筋直接连接法 | 第23页 |
2.1.3 U 型箍连接法 | 第23页 |
2.1.4 外包钢板连接法 | 第23-24页 |
2.2 柱脚刚度及影响分析 | 第24-30页 |
2.2.1 柱脚刚度 | 第24页 |
2.2.2 结构及分析 | 第24-27页 |
2.2.3 不同柱脚刚度下的结构层位移 | 第27-28页 |
2.2.4 不同柱脚刚度下结构层间位移角 | 第28-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12 层框架结构与 10+2 层组合结构模型建立和模态分析 | 第31-49页 |
3.1 运用 SAP2000 建立有限元三维模型 | 第31-34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31页 |
3.1.2 三维模型建立 | 第31-34页 |
3.2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34-35页 |
3.3 模态分析的方法 | 第35-36页 |
3.3.1 判断各振型的类型 | 第35页 |
3.3.2 验算各项系数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 第35页 |
3.3.3 模态方程 | 第35-36页 |
3.3.4 模态分析结果 | 第36页 |
3.4 独立设计的 2 层钢结构模态分析 | 第36-39页 |
3.5 加层后 10+2 层组合结构模态分析 | 第39-41页 |
3.6 纯 12 层混凝土框架模态分析 | 第41-46页 |
3.7 结论分析 | 第46-48页 |
3.7.1 纯 12 框架结构与 10+2 加层结构模态分析对比 | 第46-47页 |
3.7.2 二层钢结构与 10+2 层组合结构模态分析对比 | 第47-4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12 层框架结构与 10+2 层加层结构动力弹性时程分析 | 第49-70页 |
4.1.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理论 | 第49-52页 |
4.1.1 基本概念 | 第49-50页 |
4.1.2 地震波的选择 | 第50-52页 |
4.2 地震作用下 10+2 组合结构与 12 层框架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52-64页 |
4.2.1 结构最大水平位移 | 第52-56页 |
4.2.2 层间位移角 | 第56-59页 |
4.2.3 层间总剪力 | 第59-64页 |
4.3 二层钢结构与 10+2 层组合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对比 | 第64-69页 |
4.3.1 二层钢结构顶点最大平动位移分析 | 第64-68页 |
4.3.2 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68页 |
4.3.3 最大层间总剪力分析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12 层框架混凝土结构与 10+2 层框架结构破坏机制分析 | 第70-99页 |
5.1 塑性铰基本理论 | 第70-72页 |
5.2 加层后 10+2 层混凝土框架结构与 12 层框架结构破坏机制分析 | 第72-98页 |
5.2.1 兰州波作用下 | 第72-81页 |
5.2.2 汶川波作用下结构破坏机制分析 | 第81-89页 |
5.2.3 elcentrol 波作用下结构破坏机制分析 | 第89-97页 |
5.2.4 10+2 层组合结构最大层剪力 | 第97-9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