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15-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9-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新农保 | 第19页 |
2.1.2 城居保 | 第19页 |
2.1.3 城乡居民保 | 第19-20页 |
2.1.4 财政补贴 | 第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社会保障理论 | 第21页 |
2.2.3 财政补贴理论 | 第21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21-25页 |
2.3.1 农民参保行为及意愿研究 | 第22-23页 |
2.3.2 财政补贴影响效应研究 | 第23-25页 |
2.3.3 简要评述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城乡居民保政策概况及固定观察点参保情况 | 第26-31页 |
3.1 福建省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演变过程 | 第26-27页 |
3.2 固定观察点城乡居民保财政补贴情况总览 | 第27-28页 |
3.3 固定观察点居民参保相关情况 | 第28-30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30-31页 |
4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1-37页 |
4.1 固定观察点总体情况 | 第31-33页 |
4.1.1 固定观察点概况 | 第31页 |
4.1.2 固定观察点家庭人口以及劳动力情况 | 第31-32页 |
4.1.3 固定观察点人均纯收入情况 | 第32-33页 |
4.2 固定观察点受访农户个体相关情况 | 第33-36页 |
4.2.1 性别年龄健康组成情况 | 第33-35页 |
4.2.2 农户文化程度与婚姻情况及风险偏好分析 | 第35-3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5 农户参保行为及意愿影响实证分析 | 第37-48页 |
5.1 农户参保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7-44页 |
5.1.1 模型设定 | 第37-38页 |
5.1.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 第38-40页 |
5.1.3 三种模型对比分析 | 第40-43页 |
5.1.4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3-44页 |
5.2 农户缴费意愿实证分析 | 第44-47页 |
5.2.1 提出问题 | 第44页 |
5.2.2 不同财政补贴水平下农户参保意愿分析 | 第44-4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6 不同财政补贴水平下农户参保养老金收入分析 | 第48-70页 |
6.1 不同财政补贴水平下参保养老金收入分析 | 第48-64页 |
6.1.1 方案一财政补贴条件下养老金收入分析 | 第49-52页 |
6.1.2 方案二财政补贴条件下养老金收入分析 | 第52-55页 |
6.1.3 方案三财政补贴水平下养老金收入分析 | 第55-58页 |
6.1.4 方案四财政补贴水平下养老金收入分析 | 第58-61页 |
6.1.5 方案五财政补贴条件下养老金收入分析 | 第61-64页 |
6.2 预设待遇水平实现方案分析 | 第64-68页 |
6.2.1 低保标准待遇实现方案分析 | 第64-66页 |
6.2.2 扶贫标准待遇实现方案分析 | 第66-6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70-74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0页 |
7.2 相关政策建议 | 第70-73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