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 国内外城乡统筹下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1.2.1 国外城乡统筹乡村旅游综述 | 第15-17页 |
1.2.2 国内城乡统筹乡村旅游综述 | 第17-20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3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城乡统筹发展下乡村旅游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23-34页 |
2.1 城乡统筹发展与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 | 第23-24页 |
2.1.1 城乡统筹战略的基本内涵 | 第23页 |
2.1.2 乡村旅游的基本内涵 | 第23-24页 |
2.1.3 旅游型乡村规划设计的基本内涵 | 第24页 |
2.2 城乡统筹发展与旅游型乡村规划的内在联系 | 第24-27页 |
2.2.1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总体规划 | 第24页 |
2.2.2 乡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规划 | 第24-25页 |
2.2.3 乡村创新经济学与旅游型乡村规划 | 第25-26页 |
2.2.4 乡村旅游是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之一 | 第26页 |
2.2.5 城乡统筹是解决乡村旅游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 第26页 |
2.2.6 基于城乡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原则 | 第26-27页 |
2.3 城乡统筹发展下旅游型乡村规划的相关理论 | 第27-29页 |
2.3.1 大中城市新产业空间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2.3.2 城郊环城游憩带发展 (ReBAM) | 第28页 |
2.3.3 内生式发展理论 | 第28页 |
2.3.4 协同理论 | 第28-29页 |
2.3.5 各理论的协同作用 | 第29页 |
2.4 城乡统筹发展下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 第29-34页 |
2.4.1 成都市乡村旅游模式的依据 | 第29页 |
2.4.2 成都市乡村旅游的模式 | 第29-34页 |
第三章 成都市五朵金花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 第34-51页 |
3.1 成都市“五朵金花概况分析 | 第34-38页 |
3.1.1 规划区概况 | 第34-35页 |
3.1.2 规划范围 | 第35-37页 |
3.1.3 区位交通 | 第37-38页 |
3.1.4 自然环境 | 第38页 |
3.1.5 人文历史 | 第38页 |
3.2 成都市五朵金花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规划 | 第38-43页 |
3.2.1 基础建设 | 第38-41页 |
3.2.2 公共休憩场所规划 | 第41-42页 |
3.2.3 餐饮设施规划 | 第42页 |
3.2.4 医疗设施规划 | 第42页 |
3.2.5 植物景观规划 | 第42页 |
3.2.6 环境保护规划 | 第42-43页 |
3.3 成都市五朵金花乡村旅游的 SWOT 分析 | 第43-46页 |
3.3.1 优势 | 第43-44页 |
3.3.2 劣势 | 第44-45页 |
3.3.3 机遇 | 第45页 |
3.3.4 挑战 | 第45-46页 |
3.4 成都市“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发展成效 | 第46-47页 |
3.4.1 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 第46页 |
3.4.2 建构了城乡一体的保障体系 | 第46页 |
3.4.3 经济效益提高 | 第46-47页 |
3.4.4 生活基础配置提高 | 第47页 |
3.5 成都市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7-51页 |
3.5.1 旅游发展规划滞后 | 第47-48页 |
3.5.2 旅游景区产品单一 | 第48页 |
3.5.3 旅游发展平台不稳 | 第48-49页 |
3.5.4 旅游市场渠道较窄 | 第49页 |
3.5.5 生态环境受到污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成都市“五朵金花”乡村旅游规划发展探讨 | 第51-60页 |
4.1 成都市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具体定位 | 第51-54页 |
4.1.1 成都市“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功能 | 第51页 |
4.1.2 成都市“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客源 | 第51-53页 |
4.1.3 成都市“五朵金花”乡村旅游效益 | 第53-54页 |
4.2 成都市五朵金花旅游型乡村规划总体策略 | 第54-55页 |
4.2.1 乡村旅游发展定位 | 第54页 |
4.2.2 乡村旅游发展目标 | 第54页 |
4.2.3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策略 | 第54-55页 |
4.3 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形象策划 | 第55-57页 |
4.3.1 旅游型乡村策划原则 | 第55-56页 |
4.3.2 旅游型乡村形象定位 | 第56页 |
4.3.3 乡村旅游推广措施 | 第56-57页 |
4.4 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 第57-60页 |
4.4.1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路线 | 第57-58页 |
4.4.2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 第58页 |
4.4.3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别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完善乡村旅游规划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第60-64页 |
5.1 乡村旅游规划的发展对策 | 第60-61页 |
5.1.1 突出特色,完善旅游型乡村的产品体系 | 第60页 |
5.1.2 城乡统筹,优势互补 | 第60-61页 |
5.1.3 构建完善的旅游型乡村组织体系 | 第61页 |
5.1.4 创新管理机制,推进科学管理 | 第61页 |
5.2 乡村旅游规划的保障措施规划 | 第61-64页 |
5.2.1 建立健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 | 第61-62页 |
5.2.2 以城乡统筹的理念推进集约发展 | 第62页 |
5.2.3 加大乡村旅游营销统筹力度 | 第62页 |
5.2.4 鼓励社会投资发展乡村旅游 | 第62页 |
5.2.5 规范市场引导加强行业自律 | 第62-63页 |
5.2.6 创新完善乡村旅游教育培训体系 | 第63页 |
5.2.7 促进旅游型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