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0 引言 | 第12-20页 |
| 0.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0.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0.3 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13-14页 |
| 0.3.1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0.3.2 实际应用价值 | 第13-14页 |
| 0.4 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0.4.1 海陆产业关联的研究 | 第14-15页 |
| 0.4.2 海陆产业联动的研究 | 第15-16页 |
| 0.4.3 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链视角 | 第16页 |
| 0.4.4 主要研究成果评论 | 第16-17页 |
| 0.5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7-19页 |
| 0.6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 0.6.1 文章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页 |
| 0.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 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5页 |
| 1.1 陆域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 第20-21页 |
| 1.1.1 陆域产业的定义 | 第20页 |
| 1.1.2 陆域产业的分类 | 第20-21页 |
| 1.2 海洋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 第21-24页 |
| 1.2.1 海洋产业的定义 | 第21页 |
| 1.2.2 海洋产业的分类 | 第21-24页 |
| 1.3 海陆产业联动 | 第24页 |
| 1.4 产业链 | 第24-25页 |
| 2 海陆产业联动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 2.1 海陆产业关联理论 | 第25-27页 |
| 2.2 产业链理论 | 第27-29页 |
| 2.3 海陆产业联动动因分析 | 第29-31页 |
| 3. 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 第31-37页 |
| 3.1 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概况 | 第31页 |
| 3.2 山东省各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 第31-37页 |
| 3.2.1 海洋渔业 | 第31-33页 |
| 3.2.2 海洋交通运输业 | 第33-34页 |
| 3.2.3 海洋船舶制造业 | 第34页 |
| 3.2.4 滨海旅游业 | 第34-35页 |
| 3.2.5 海洋新兴产业 | 第35-37页 |
| 4. 山东省海陆产业关联关系实证分析 | 第37-50页 |
| 4.1 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 4.2 山东省海陆产业关联度计算 | 第38-41页 |
| 4.3 山东省海陆产业联动分析 | 第41-50页 |
| 4.3.1 山东省海洋渔业与陆域产业联动分析 | 第42-45页 |
| 4.3.2 山东省海洋旅游业与陆域产业联动分析 | 第45-47页 |
| 4.3.3 山东省海洋交通运输业与陆域产业联动分析 | 第47-50页 |
| 5. 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第50-60页 |
| 5.1 山东省海洋渔业发展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 5.1.1 优化“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业”产业链 | 第50-52页 |
| 5.1.2 优化“海洋渔业——休闲渔业”产业链 | 第52-54页 |
| 5.2 山东省滨海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 第54-57页 |
| 5.2.1 构建“滨海旅游业——旅游内部产业”的产业链 | 第54-56页 |
| 5.2.2 构建“滨海旅游业——相关海洋产业”的产业链 | 第56-57页 |
| 5.3 山东省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策建议 | 第57-59页 |
| 5.3.1 构建“海洋交通运输业——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链 | 第57-58页 |
| 5.3.2 构建“海洋交通运输业——联运网络建设”的产业链 | 第58-5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
| 发表的学术文章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