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变电站直流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充电模块的发展 | 第10-12页 |
1.2.2 蓄电池发展进程 | 第12-13页 |
1.2.3 监控系统发展进程 | 第13-14页 |
1.3 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框架设计 | 第16-26页 |
2.1 直流电源系统的组成单元 | 第16-20页 |
2.1.1 蓄电池 | 第16-17页 |
2.1.2 高频开关电源整流模块 | 第17页 |
2.1.3 监控单元 | 第17-19页 |
2.1.4 绝缘监测装置 | 第19页 |
2.1.5 蓄电池在线测试及馈电部分 | 第19-20页 |
2.2 直流电源系统原理分析 | 第20页 |
2.2.1 智能直流电源系统特征研究 | 第20页 |
2.2.2 智能型直流电源系统工作原理 | 第20页 |
2.3 总体结构的设计 | 第20-25页 |
2.3.1 直流操作回路的设计原则 | 第21页 |
2.3.2 高频开关电源模块配置方案研究 | 第21-22页 |
2.3.3 绝缘监察装置的整体设计 | 第22页 |
2.3.4 蓄电池容量的选择 | 第22-23页 |
2.3.5 系统中的抗干扰措施 | 第23-24页 |
2.3.6 直流电源系统的其它设计规定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并联运行均流方法设计 | 第26-32页 |
3.1 并联均流技术分析 | 第26-27页 |
3.2 开关电源并联系统常用的均流方法 | 第27-31页 |
3.2.1 输出阻抗法 | 第27-28页 |
3.2.2 主从设置法 | 第28-29页 |
3.2.3 其他均流方法 | 第29-30页 |
3.2.4 各种均流方法的对比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高频充电模块设计 | 第32-37页 |
4.1 传统的可控硅整流电源 | 第32-33页 |
4.2 基本的全桥PWM变换器 | 第33-34页 |
4.3 高频开关整流装置与传统可控硅整流装置的比较 | 第34-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5章 绝缘监测设计 | 第37-43页 |
5.1 绝缘监测的重要性 | 第37-39页 |
5.1.1 直流电源系统发生漏电接地 | 第37页 |
5.1.2 直流系统接地概念及分类 | 第37-38页 |
5.1.3 直流电源系统发生漏电接地的危害 | 第38-39页 |
5.2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 | 第39-41页 |
5.2.1 查找及排除直流系统接地故障 | 第39页 |
5.2.2 直流系统接地故障分析 | 第39-40页 |
5.2.3 查找故障方案与技巧 | 第40页 |
5.2.4 漏电接地监测方法 | 第40-41页 |
5.3 220kV变电站直流系统开关现场短路试验分析 | 第41-4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6章 直流系统运行维护 | 第43-47页 |
6.1 运行维护管理要求 | 第43页 |
6.2 运行维护工作 | 第43-45页 |
6.2.1 充电装置运行维护 | 第43页 |
6.2.2 微机监控装置运行维护 | 第43-44页 |
6.2.3 蓄电池运行维护 | 第44-45页 |
6.3 事故和故障处理预案 | 第45-46页 |
6.3.1 阀控密封铅酸蓄电池故障和事故处理 | 第45页 |
6.3.2 直流系统故障和事故处理 | 第45-4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