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1.2 组合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组合转子退化问题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1.3.1 产品性能退化问题研究 | 第13-15页 |
| 1.3.2 燃气轮机组合转子退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 1.4.1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页 |
|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 2 考虑粗糙界面和预紧情况的组合转子建模 | 第20-31页 |
| 2.1 引言 | 第20页 |
| 2.2 粗糙结合面接触模型概述 | 第20-22页 |
| 2.3 粗糙界面接触刚度的计算 | 第22-24页 |
| 2.4 考虑粗糙界面和预紧情况的组合转子模型 | 第24-30页 |
| 2.4.1 组合转子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 2.4.2 界面刚度的确定 | 第25-26页 |
| 2.4.3 界面刚度的等效 | 第26-27页 |
| 2.4.4 建立预紧失谐的组合转子模型 | 第27-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松弛引起的谐调组合转子性能退化特性分析 | 第31-52页 |
| 3.1 引言 | 第31页 |
| 3.2 松弛引起的谐调组合转子性能退化的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 3.3 拉杆松弛应力计算 | 第32-34页 |
| 3.3.1 拉杆松弛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 第32-33页 |
| 3.3.2 拉杆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33-34页 |
| 3.4 组合转子固有频率随松弛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34-37页 |
| 3.5 松弛引起的谐调组合转子性能退化的评估 | 第37-42页 |
| 3.5.1 松弛引起的谐调组合转子的退化轨迹 | 第37-39页 |
| 3.5.2 温度、拉杆数目、轮盘级数对谐调组合转子性能退化的影响 | 第39-42页 |
| 3.6 谐调组合转子不平衡响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42-45页 |
| 3.6.1 组合转子的谐响应分析 | 第42-43页 |
| 3.6.2 谐调组合转子振幅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43-45页 |
| 3.7 组合转子不同预紧下固有频率分析及实验研究 | 第45-51页 |
| 3.7.1 实验目的、原理及方案 | 第45-47页 |
| 3.7.2 拉杆预紧力的测定 | 第47-48页 |
| 3.7.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8-51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4 松弛引起的失谐组合转子性能退化特性分析 | 第52-62页 |
| 4.1 引言 | 第52页 |
| 4.2 失谐拉杆松弛应力及预紧失谐量的计算 | 第52-54页 |
| 4.3 松弛引起的失谐组合转子性能退化的评估 | 第54-56页 |
| 4.3.1 拉杆附加预紧力的计算 | 第54页 |
| 4.3.2 松弛引起的失谐组合转子性能退化的评估 | 第54-56页 |
| 4.4 转速、拉杆数目、轮盘级数对失谐组合转子不平衡响应的影响 | 第56-58页 |
| 4.5 失谐组合转子不平衡响应幅值随时间的变化 | 第58-61页 |
| 4.5.1 不同初始失谐量的组合转子幅值随时间的变化 | 第58-59页 |
| 4.5.2 不同拉杆数目的失谐组合转子幅值随时间的变化 | 第59-60页 |
| 4.5.3 不同轮盘级数的失谐组合转子幅值随时间的变化 | 第60-61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 5.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第62-63页 |
| 5.2 建议与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