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EC 61850标准的AMI系统通信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第2章 IEC 61850标准及其关键技术 | 第15-29页 |
2.1 IEC 61850标准的内容 | 第15-19页 |
2.2 IEC 61850标准的特点 | 第19-25页 |
2.2.1 面向对象的信息建模技术 | 第20-22页 |
2.2.2 抽象通信服务接口技术 | 第22-23页 |
2.2.3 特定通信服务映射技术 | 第23-24页 |
2.2.4 制造报文规范(MMS)技术 | 第24-25页 |
2.3 IEC 61850标准实现的关键步骤 | 第25-27页 |
2.3.1 信息对象建模 | 第25-26页 |
2.3.2 通信服务映射 | 第26页 |
2.3.3 一致性测试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基于IEC 61850的AMI系统建模 | 第29-53页 |
3.1 高级量测系统中各智能设备功能 | 第29-32页 |
3.1.1 智能电表功能 | 第30-31页 |
3.1.2 集中器功能 | 第31页 |
3.1.3 量测数据管理系统功能 | 第31-32页 |
3.2 高级量测系统信息对象建模 | 第32-47页 |
3.2.1 面向对象的功能建模 | 第32-33页 |
3.2.2 逻辑设备LD和逻辑节点LN的命名 | 第33-35页 |
3.2.3 逻辑设备LD的构建 | 第35-37页 |
3.2.4 逻辑节点建模 | 第37-47页 |
3.3 UML与系统建模 | 第47-50页 |
3.4 信息对象模型一致性检测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AMI系统通信服务映射 | 第53-63页 |
4.1 通信映射原理 | 第53-56页 |
4.1.1 抽象通信服务接口映射到制造报文规范 | 第53-55页 |
4.1.2 采样值及传输服务的映射 | 第55-56页 |
4.1.3 时间同步服务映射到简单网络时间协议 | 第56页 |
4.2 AMI系统信息对象映射 | 第56-59页 |
4.2.1 AMI对象模型到MMS的映射 | 第56-58页 |
4.2.2 AMI服务模型到MMS的映射 | 第58-59页 |
4.3 采样值通信服务映射 | 第59-60页 |
4.3.1 数据对象的映射 | 第60页 |
4.3.2 数据对象的引用 | 第60页 |
4.4 通信服务的一致性描述及检测 | 第60-62页 |
4.4.1 通信服务的一致性描述 | 第60-61页 |
4.4.2 通信服务的一致性检测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AMI系统嵌入式以太网通信技术 | 第63-75页 |
5.1 嵌入式以太网通信技术 | 第63-64页 |
5.2 嵌入式以太网通信接口的设计 | 第64-67页 |
5.2.1 集中器通信接口的设计 | 第64-67页 |
5.2.2 智能电表通信接口的设计 | 第67页 |
5.3 嵌入式以太网软件设计 | 第67-69页 |
5.4 AMI系统的硬件平台实现及测试 | 第69-72页 |
5.4.1 AMI系统硬件平台 | 第69-70页 |
5.4.2 AMI系统监控终端主站软件 | 第70-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75-76页 |
6.2 课题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