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方案设计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配电网自动化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配电自动化意义 | 第10-11页 |
| 1.2.1 提高电网供电质量 | 第10-11页 |
| 1.2.2 提高供电公司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 第11页 |
| 1.3 国内外配电自动化系统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1.3.1 国外配电自动化系统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1.3.2 国内配电自动化系统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 2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建设分析 | 第14-22页 |
| 2.1 配电网自动化实现的必要性分析 | 第14页 |
| 2.2 配电网自动化的建设内容 | 第14-16页 |
| 2.3 配电网自动化建设思路及原则 | 第16-20页 |
| 2.3.1 配电自动化建设模式 | 第16-18页 |
| 2.3.2 设计思路 | 第18-19页 |
| 2.3.3 建设原则 | 第19-20页 |
| 2.4 配电网自动化改造建设难点分析 | 第20-22页 |
| 3 配电网自动化硬件体系 | 第22-28页 |
| 3.1 主站硬件体系结构 | 第22-24页 |
| 3.2 终端硬件体系结构 | 第24-28页 |
| 3.2.1 配电终端 | 第24-25页 |
| 3.2.2 体系结构 | 第25-28页 |
| 4 配电网自动化通信体系 | 第28-33页 |
| 4.1 配电网自动化的通讯特点 | 第28-29页 |
| 4.2 配电网自动化通讯结构 | 第29页 |
| 4.3 通信方式简介 | 第29-33页 |
| 4.3.1 光纤通信方式 | 第30-31页 |
| 4.3.2 GPRS 通讯方式 | 第31-33页 |
| 5 配网自动化系统体系 | 第33-54页 |
| 5.0 配网主站技术协议 | 第33-35页 |
| 5.0.1 参考标准 | 第33页 |
| 5.0.2 系统技术指标 | 第33-35页 |
| 5.1 系统软件结构 | 第35-36页 |
| 5.2 软件技术支持 | 第36-42页 |
| 5.2.1 遗传算法 | 第36-38页 |
| 5.2.2 电流精算 | 第38-40页 |
| 5.2.3 定值方案 | 第40-41页 |
| 5.2.4 保护原则 | 第41页 |
| 5.2.5 数据维护 | 第41-42页 |
| 5.3 系统功能组成 | 第42-47页 |
| 5.3.1 开放式应用平台 | 第42页 |
| 5.3.2 系统管理 | 第42-43页 |
| 5.3.3 数据库管理 | 第43页 |
| 5.3.4 数据采样 | 第43-44页 |
| 5.3.5 图形编辑器 | 第44页 |
| 5.3.6 报表工具 | 第44-45页 |
| 5.3.7 告警服务 | 第45-46页 |
| 5.3.8 日志服务 | 第46页 |
| 5.3.9 权限管理 | 第46-47页 |
| 5.4 前置系统 | 第47-49页 |
| 5.4.1 前置服务端 | 第47-48页 |
| 5.4.2 前置客户端 | 第48-49页 |
| 5.5 SCADA 系统 | 第49-52页 |
| 5.5.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49-50页 |
| 5.5.1.1 遥测、频率数据处理 | 第49页 |
| 5.5.1.2 遥信数据处理 | 第49页 |
| 5.5.1.3 电度数据处理 | 第49-50页 |
| 5.5.1.4 事件顺序记录 | 第50页 |
| 5.5.2 人机交互平台 | 第50页 |
| 5.5.3 控制与调节 | 第50-51页 |
| 5.5.4 SOE 处理 | 第51页 |
| 5.5.5 拓扑着色 | 第51-52页 |
| 5.6 系统界面 | 第52-54页 |
| 5.6.1 基本操作 | 第52页 |
| 5.6.2 实时数据刷新 | 第52页 |
| 5.6.3 菜单操作 | 第52-54页 |
| 6 效益分析 | 第54-56页 |
| 6.1 供电可靠性效益 | 第54页 |
| 6.2 发展性效益 | 第54页 |
| 6.3 社会性效益 | 第54页 |
| 6.4 经济性效益 | 第54-56页 |
| 7 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