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薯类作物病虫害论文--马铃薯(土豆)病虫害论文

马铃薯品种对枯萎病病原菌抗性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前言第11-16页
    1.1 马铃薯概述第11页
    1.2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第11-12页
        1.2.1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种类第11-12页
        1.2.2 我国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第12页
    1.3 马铃薯枯萎病的研究进展第12-14页
        1.3.1 马铃薯枯萎病的危害与症状第12-13页
        1.3.2 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第13页
        1.3.3 马铃薯枯萎病的防治第13-14页
    1.4 植物的抗病性和抗病性鉴定第14-16页
        1.4.1 植物的抗病性第14页
        1.4.2 植物的抗病性鉴定第14-15页
        1.4.3 其他作物枯萎病及其抗病性鉴定第15-16页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6页
2 马铃薯品种抗枯萎病病原菌的室内试验第16-20页
    2.1 供试材料第16-17页
        2.1.1 供试病原菌第16页
        2.1.2 供试马铃薯品种第16-17页
        2.1.3 培养基第17页
    2.2 试验方法第17-18页
        2.2.1 不同马铃薯品种脱毒组培苗对尖孢镰刀菌抗性的室内鉴定第17页
        2.2.2 调查项目及计算方法第17-1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18-19页
        2.3.1 室内脱毒组培苗对尖孢镰刀菌的抗性表现第18-19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19-20页
3 马铃薯品种抗枯萎病的田间试验第20-26页
    3.1 供试材料第20页
        3.1.1 供试病原菌第20页
        3.1.2 供试马铃薯品种第20页
        3.1.3 培养基第20页
    3.2 试验方法第20-21页
        3.2.1 不同马铃薯品种对尖孢镰刀菌的田间抗性试验第20页
        3.2.2 调查项目及计算方法第20-2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1-25页
        3.3.1 供试马铃薯品种对尖孢镰刀菌的田间抗性分析第21-22页
        3.3.2 供试马铃薯品种病株率与病薯率的对比第22-23页
        3.3.3 病情指数与病薯率的关系第23-24页
        3.3.4 供试马铃薯品种病株率与病情指数的对比第24页
        3.3.5 不同时期各品种病株率与病情指数的变化第24-25页
        3.3.6 室内脱毒组培苗接种病原菌和田间接种病原菌抗性鉴定对比分析第25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25-26页
4 尖孢镰刀菌粗毒素对马铃薯组培苗的致病性及组培茎段生长的影响第26-30页
    4.1 供试材料第26页
        4.1.1 供试病原菌第26页
        4.1.2 供试马铃薯品种第26页
        4.1.3 培养基第26页
    4.2 试验方法第26-27页
        4.2.1 粗毒素的制备第26页
        4.2.2 粗毒素对组培苗的致病性第26-27页
        4.2.3 不同浓度粗毒素对马铃薯组培茎段生长的影响第2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27-29页
        4.3.1 粗毒素对组培苗的致病性第27-28页
        4.3.2 不同浓度粗毒素对马铃薯组培茎段生长的影响第28-29页
    4.4 小结与讨论第29-30页
5 防御酶活性的测定第30-36页
    5.1 供试材料第30-31页
        5.1.1 供试病原菌第30-31页
        5.1.2 供试马铃薯材料第31页
    5.2 试验方法第31页
        5.2.1 供试材料处理方法第31页
        5.2.2 粗酶液的提取第31页
    5.3 几种防御酶活性的测定第31-33页
        5.3.1 POD活性测定第31-32页
        5.3.2 PPO活性测定第32页
        5.3.3 SOD活性测定第32页
        5.3.4 PAL活性测定第32-33页
    5.4 结果与分析第33-35页
        5.4.1 POD活性第33页
        5.4.2 PPO活性第33-34页
        5.4.3 SOD活性第34-35页
        5.4.4 PAL活性第35页
    5.5 小结与讨论第35-36页
6 寄主范围的测定第36-39页
    6.1 供试材料材料第36-37页
        6.1.1 供试病原菌第36-37页
        6.1.2 供试作物第37页
        6.1.3 供试培养基第37页
    6.2 试验方法第37页
        6.2.1 盆栽试验第37页
        6.2.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第37页
        6.2.3 病菌的鉴定第37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37-39页
    6.4 小结与讨论第39页
7 结论第39-40页
8 展望第40-41页
致谢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7页
作者简介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紫丁香叶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原儿茶酸含量测定
下一篇:吉林省主要稻区慈姑、雨久花发生状况及慈姑抗药性ALS基因突变位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