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9页 |
1.1 雷雨云电荷结构 | 第13-14页 |
1.2 闪电的分类 | 第14-16页 |
1.2.1 云闪与地闪 | 第15页 |
1.2.2 线状闪电、带状闪电、球状闪电和连珠状闪电 | 第15-16页 |
1.3 地闪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概述 | 第16-29页 |
1.3.1 负地闪研究进展概述 | 第17-24页 |
1.3.2 正地闪研究进展概述 | 第24-26页 |
1.3.3 双极性闪电研究进展概述 | 第26-29页 |
1.4 闪电光谱及其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工作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9页 |
第二章 实验设备与理论方法 | 第39-54页 |
2.1 闪电光谱观测及电场记录设备 | 第39-42页 |
2.1.1 狭缝光谱仪 | 第39-40页 |
2.1.2 无狭缝光谱仪 | 第40页 |
2.1.3 快、慢天线闪电电场变化仪 | 第40-42页 |
2.2 理论方法 | 第42-52页 |
2.2.1 闪电放电等离子体 | 第42页 |
2.2.2 基本假设 | 第42-43页 |
2.2.3 光谱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43-45页 |
2.2.4 闪电通道温度的计算 | 第45-48页 |
2.2.5 闪电通道电子密度的计算 | 第48-50页 |
2.2.6 闪电通道电导率的计算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三章 闪电放电通道的高分辨率光谱及分析 | 第54-66页 |
3.1 引言 | 第54页 |
3.2 高波长分辨率的闪电光谱 | 第54-62页 |
3.2.1 闪电通道的光谱分析 | 第54-59页 |
3.2.2 闪电通道的电子密度 | 第59-61页 |
3.2.3 闪电通道的温度 | 第61-62页 |
3.3 负地闪过程的高时间分辨光谱 | 第62-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四章 自然双极性闪电的光谱观测 | 第66-77页 |
4.1 引言 | 第66页 |
4.2 设备和观测方法 | 第66-68页 |
4.3 资料分析 | 第68-73页 |
4.3.1 双极性闪电的一般特征 | 第68-71页 |
4.3.2 双极性闪电的光谱特征 | 第71-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双极性闪电放电等离子体的物理特性 | 第77-90页 |
5.1 引言 | 第77-78页 |
5.2 等离子体特性参量沿通道的变化 | 第78-82页 |
5.2.1 首次回击及其连续电流初期的光谱 | 第78-80页 |
5.2.2 物理参量沿放电通道的变化 | 第80-81页 |
5.2.3 继后回击的光谱及其物理参量 | 第81-82页 |
5.3 等离子体物理参量的时间演化特性 | 第82-87页 |
5.3.1 首次回击及其连续电流过程 | 第82-86页 |
5.3.2 继后回击及其连续电流过程 | 第86-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第六章 双极性闪电的声学频谱分析 | 第90-102页 |
6.1 引言 | 第90-91页 |
6.2 雷声的产生机制与传播理论 | 第91-94页 |
6.2.1 雷声的产生机制 | 第91-92页 |
6.2.2 雷声的传播 | 第92页 |
6.2.3 雷声的大气吸收理论 | 第92-94页 |
6.3 雷声频谱特性 | 第94-98页 |
6.3.1 双极性闪电与负地闪雷声的时域信号对比分析 | 第94-96页 |
6.3.2 双极性闪电与负地闪雷声的频域特性对比分析 | 第96-98页 |
6.4 闪电通道能量的估算 | 第98-9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7.1 论文主要工作和总结 | 第102-103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7.3 存在的不足和工作展望 | 第104-105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