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24页 |
1.2.1 关于传统生日习俗起源研究 | 第12-16页 |
1.2.2 关于生日仪式象征元素研究 | 第16-20页 |
1.2.3 关于生日仪式功能和变迁研究 | 第20-24页 |
1.2.4 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4-26页 |
1.4 资料来源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调查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 | 第27-35页 |
2.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第27页 |
2.2 名称的由来—唐玄宗的千秋节与天长县 | 第27-29页 |
2.3 天长整十生日仪式发展脉络 | 第29-32页 |
2.3.1 新中国成立前后—波动时期 | 第30页 |
2.3.2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断时期 | 第30-31页 |
2.3.3 改革开放以后—扩展时期 | 第31-32页 |
2.4 劳务输出型经济与人口流动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天长整十生日仪式新模式 | 第35-53页 |
3.1 整十生日仪式新模式及新择时原则 | 第36-42页 |
3.1.1 单个人的整十生日仪式与择时原则 | 第37-39页 |
3.1.2 “统生日”形式和“就小不就老”择时原则 | 第39-42页 |
3.2 家谱会与整十生日仪式 | 第42-46页 |
3.3 邀请原则和互惠原则 | 第46-53页 |
3.3.1 亲缘与业缘的组合 | 第47-49页 |
3.3.2 礼单中的互惠原则 | 第49-53页 |
第四章 天长整十生日仪式象征变迁 | 第53-66页 |
4.1 主要物品象征——以长寿面为例 | 第53-57页 |
4.2 时间象征 | 第57-61页 |
4.2.1 时间象征中神圣性的消失 | 第57-59页 |
4.2.2 “社会年龄”判定标准的模糊 | 第59-61页 |
4.3 人神角色变化 | 第61-66页 |
4.3.1 求神庇佑与求人帮助 | 第61-63页 |
4.3.2 “自我‖认同到“我们‖认同 | 第63-66页 |
第五章 整十生日仪式生命礼仪功能凸变 | 第66-78页 |
5.1 整十生日仪式的仪式功能凸变 | 第66-72页 |
5.1.1 现代个体自我的呈现 | 第66-68页 |
5.1.2 风险社会对传统群体稳定关系的需求 | 第68-72页 |
5.2 整十生日仪式与现代发散型关系需求 | 第72-78页 |
5.2.1 高流动社会对高频互动的需求 | 第72-74页 |
5.2.2 现代发散型关系建构对传统社会关系的超越 | 第74-7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录一:天长整十生日仪式访谈人名单 | 第87-88页 |
附录二:天长市(县级市)地图 | 第88页 |
附录三:田野地点位置图 | 第88-89页 |
附录四:天长县 1966、1970、1979、1980、1981 等各年各类副业产值变化表 | 第89-90页 |
附录五:钱氏家谱编者后记钱桂华 2012 年版本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