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缩写符号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3页 |
1.1 概述 | 第9-10页 |
1.2 食品化学危害 | 第10-11页 |
1.3 化妆品存在的危害 | 第11-12页 |
1.4 色谱分析技术 | 第12-16页 |
1.4.1 色谱法分类 | 第12-15页 |
1.4.2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第15-16页 |
1.5 本研究分析化合物 | 第16-22页 |
1.5.1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 第17-19页 |
1.5.2 青霉素类药物 | 第19-21页 |
1.5.3 染料 | 第21-22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1.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2页 |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奶粉中的邻苯二甲酸酯 | 第23-39页 |
2.1 概述 | 第23-25页 |
2.1.1 应用和作用机理 | 第24页 |
2.1.2 危害产生原因 | 第24-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8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2.2 样品处理 | 第26页 |
2.2.3 色谱和质谱条件 | 第26-28页 |
2.3 方法学验证 | 第28-34页 |
2.3.1 空白实验 | 第28-30页 |
2.3.2 线性 | 第30-31页 |
2.3.3 检出限 | 第31-32页 |
2.3.4 仪器精密度 | 第32-33页 |
2.3.5 准确度和重复性 | 第33-34页 |
2.4 样品测定结果 | 第34-37页 |
2.5 讨论 | 第37页 |
2.5.1 内标的选择 | 第37页 |
2.5.2 限度问题 | 第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牛奶中的青霉素类药物 | 第39-59页 |
3.1 概述 | 第39-43页 |
3.1.1 青霉素类药物的分类 | 第39-41页 |
3.1.2 作用机理和稳定性 | 第41-42页 |
3.1.3 危害产生原因 | 第42-4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3-46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43-44页 |
3.2.2 样品处理 | 第44-45页 |
3.2.3 色谱和质谱条件 | 第45-46页 |
3.3 方法学验证 | 第46-55页 |
3.3.1 空白实验 | 第46-52页 |
3.3.2 线性 | 第52页 |
3.3.3 检出限 | 第52-53页 |
3.3.4 仪器精密度 | 第53-54页 |
3.3.5 准确度和重复性 | 第54-55页 |
3.4 样品测定结果 | 第55-57页 |
3.5 讨论 | 第57-58页 |
3.5.1 稀释剂的选择 | 第57页 |
3.5.2 洗脱液的选择 | 第57-5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法检测染发剂中的染料 | 第59-74页 |
4.1 概述 | 第59-61页 |
4.1.1 染发剂分类 | 第59-60页 |
4.1.2 染发剂毒性 | 第60-6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1-63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61-63页 |
4.2.2 样品处理 | 第63页 |
4.2.3 色谱条件 | 第63页 |
4.3 方法学验证 | 第63-69页 |
4.3.1 空白实验 | 第63-66页 |
4.3.2 线性 | 第66-67页 |
4.3.3 检出限 | 第67-68页 |
4.3.4 仪器精密度 | 第68-69页 |
4.3.5 准确度和重复性 | 第69页 |
4.4 样品测定结果 | 第69-72页 |
4.5 讨论 | 第72-73页 |
4.5.1 稀释剂的选择 | 第72页 |
4.5.2 样品溶液的制备的优化 | 第72-73页 |
4.5.3 限度问题 | 第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4-77页 |
5.1 结论 | 第74-76页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