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口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1 现代医学对肺心病的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1.1.1 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3-16页 |
1.1.2 肺心病的治疗现状 | 第16-18页 |
1.1.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18页 |
1.2 祖国医学对肺心病的认识 | 第18-25页 |
1.2.1 古代医学对肺心病的相关记载 | 第18-20页 |
1.2.2 肺心病的现代中医研究概况 | 第20-24页 |
1.2.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肺肠同治”理论概述 | 第25-31页 |
2.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 | 第25-26页 |
2.1.1 肺与大肠生理功能 | 第25页 |
2.1.2 肺与大肠生理特点 | 第25页 |
2.1.3 肺与大肠的相互关系 | 第25-26页 |
2.2 慢性肺心病与“肺肠同治” | 第26-27页 |
2.3 现代中医家对“肺肠同治”应用 | 第27-28页 |
2.3.1 名家经验介绍 | 第27-28页 |
2.3.2 现代中医临床应用研究 | 第28页 |
2.4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 第28-30页 |
2.4.1 肺与大肠的胚胎学与生理学基础 | 第28页 |
2.4.2 缺氧与肠道粘膜损伤 | 第28-29页 |
2.4.3 肠道功能紊乱与肺损伤 | 第29页 |
2.4.4 通里攻下法的作用机理 | 第29-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31-47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31-32页 |
3.2.1 疾病诊断标准 | 第31页 |
3.2.2 纳入标准 | 第31页 |
3.2.3 排除标准 | 第31-32页 |
3.2.4 脱落标准 | 第32页 |
3.2.5 剔除标准 | 第32页 |
3.3 研究方案设计 | 第32-35页 |
3.3.1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3.3.2 病例来源 | 第32页 |
3.3.3 分组 | 第32页 |
3.3.4 治疗方法 | 第32-33页 |
3.3.5 观察项目 | 第33页 |
3.3.6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 第33-35页 |
3.3.7 疗效判断方法 | 第35页 |
3.3.8 统计分析 | 第35页 |
3.4 研究结果 | 第35-40页 |
3.4.1 受试者资料 | 第35页 |
3.4.2 基线齐性比较 | 第35-36页 |
3.4.3 临床疗效比较 | 第36-40页 |
3.4.4 不良反应记录 | 第40页 |
3.5 讨论 | 第40-46页 |
3.5.1 宣白承气汤 | 第40-41页 |
3.5.2 大承气汤 | 第41-42页 |
3.5.3 疗效分析 | 第42-44页 |
3.5.4 肺心病“肺肠同治”机理初探 | 第44-45页 |
3.5.5 安全性评价 | 第45页 |
3.5.6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45-46页 |
3.6 试验结论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附录 | 第5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