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低俗化”话语的媒介呈现--以《人民日报》为例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问题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4.2 内容分析法 | 第12-13页 |
1.5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5.1 低俗化 | 第13-15页 |
1.5.2 认知建构 | 第15-18页 |
2 批评性话语分析:新闻文本分析新路径 | 第18-24页 |
2.1 批评性话语分析兴起的背景 | 第18-19页 |
2.2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核心思想 | 第19-22页 |
2.3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报道 | 第22-24页 |
3 反低俗化话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 第24-37页 |
3.1 语篇的言语对象和内容 | 第26-29页 |
3.1.1 抵制低俗化的具体指向 | 第27-28页 |
3.1.2 直接与间接引述 | 第28-29页 |
3.2 语篇的结构分析 | 第29-33页 |
3.2.1 文本标题的“嵌入式互文性” | 第29-32页 |
3.2.2 直接的框架结构 | 第32-33页 |
3.3 语篇的语言特征 | 第33-37页 |
3.3.1 标题词汇的预先假设与语词表达 | 第33-35页 |
3.3.2 反“低俗化”文本词汇的隐喻 | 第35-37页 |
4 反“低俗化”议题的话语机制建构 | 第37-49页 |
4.1 低俗化现象管制的正当性 | 第37-41页 |
4.1.1 低俗化对于消费主义的纵容 | 第38-39页 |
4.1.2 低俗化造成的消极影响 | 第39-40页 |
4.1.3 低俗化对青少年的荼毒 | 第40-41页 |
4.2 低俗化现象管制的条件 | 第41-45页 |
4.2.1 党管传媒体制 | 第41-42页 |
4.2.2 管制政策支持 | 第42-44页 |
4.2.3 大众传播媒介权力 | 第44-45页 |
4.3 话语表达的宏观把握 | 第45-49页 |
4.3.1 勾连议题社会 | 第45-46页 |
4.3.2 预设情感评价 | 第46-47页 |
4.3.3 伦理道德语境 | 第47-49页 |
5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1 关于低俗化议题的样本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