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导论 | 第7-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7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7-8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8页 |
三、本文的叙述逻辑 | 第8-9页 |
第一章 理论准备与研究设计 | 第9-18页 |
一、理论准备 | 第9-11页 |
(一) 国外未成年犯回归社会后的安置制度 | 第9-10页 |
(二) 国内未成年犯出狱后社会适应的研究 | 第10-11页 |
(三) 文献简评 | 第11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11-18页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13-16页 |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未成年犯出狱后的心理适应 | 第18-27页 |
一、未成年犯出狱后心理适应的状况 | 第18-19页 |
二、未成年犯出狱后心理适应的特点 | 第19-21页 |
(一) 自我认知的边缘化 | 第19-20页 |
(二) 家庭情感的不确定 | 第20-21页 |
(三) 社会归属的游离化 | 第21页 |
三、未成年犯出狱后心理适应的障碍 | 第21-24页 |
(一) 认知失调,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 第21-22页 |
(二) 普遍的回归不适感与少数的恋狱感并存 | 第22-23页 |
(三) 被贴上"标签",难以继续社会化 | 第23-24页 |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接纳度 | 第24-27页 |
(一) 普及科学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 第24-25页 |
(二) 进行受挫康复力锻炼,提高挫折容忍力 | 第25页 |
(三) 制度上消除污点,提高社会公众宽容度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未成年犯出狱后的人际关系适应 | 第27-36页 |
一、未成年犯出狱后人际关系适应的状况 | 第27-28页 |
二、未成年犯出狱后人际关系适应的特点 | 第28-30页 |
(一) 家庭支持特殊 | 第28页 |
(二) 社会安置欠缺 | 第28-29页 |
(三) 人际交往单一 | 第29-30页 |
三、未成年犯出狱后人际关系适应的障碍 | 第30-32页 |
(一) 缺乏家庭支持网络,再次社会化难度大 | 第30-31页 |
(二) 落实社会安置、后续帮教难度大 | 第31-32页 |
(三) 社会排斥感强烈,重新犯罪可能性增强 | 第32页 |
四、营造良好的改造环境,推行社区矫正 | 第32-36页 |
(一) 社区管理是矫正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 第33页 |
(二) 家庭参与是矫正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 第33-34页 |
(三) 个性化教育模式是矫正工作取得成功的最好形式 | 第34页 |
(四) 认知技能训练是矫正工作取得成功的主要内容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未成年犯出狱后的经济适应 | 第36-43页 |
一、未成年犯出狱后经济适应的状况 | 第36-37页 |
二、未成年犯出狱后经济适应的特点 | 第37-39页 |
(一) 就业困难 | 第37-38页 |
(二) 生活艰难 | 第38-39页 |
(三) 理想难以实现 | 第39页 |
三、未成年犯出狱后经济适应的障碍 | 第39-41页 |
(一) 自身素质差,在择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 第39-40页 |
(二) 家庭经济依赖感重,闲散游荡于社会中 | 第40页 |
(三) 嫉妒心强,仇富心重 | 第40-41页 |
四、进行社会安置和择业帮助,使其顺利重返社会 | 第41-43页 |
(一) 从制度上完善就业援助系统,增加就业机会 | 第41-42页 |
(二) 从实际上加大执行机构和帮教机构的工作落实度 | 第42页 |
(三) 从心理上改善,提高刑释人员的自身建设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附录:访谈资料 | 第48-51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