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7-11页 |
1 前言 | 第11-25页 |
1.1 植物衰老 | 第11-15页 |
1.1.1 植物衰老的本质 | 第11-12页 |
1.1.2 植物衰老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 第12-15页 |
1.2 影响植物衰老的因素 | 第15-20页 |
1.2.1 器官对衰老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2 遗传因子对衰老的影响 | 第16页 |
1.2.3 光照对衰老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4 Ca~(2+)对衰老的影响 | 第17页 |
1.2.5 温度对衰老的影响 | 第17页 |
1.2.6 NO 对衰老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7 生长素对衰老的影响 | 第18页 |
1.2.8 乙烯对衰老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9 JA 对衰老的影响 | 第19页 |
1.2.10 ABA 对衰老的影响 | 第19页 |
1.2.11 CK 对衰老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12 GA 对衰老的影响 | 第20页 |
1.3 衰老过程中基因表达与调控 | 第20-21页 |
1.4 衰老的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4.1 植物衰老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叶绿素荧光仪在植物衰老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1.5 立题依据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41页 |
2.1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3 实验试剂及药品 | 第26页 |
2.4 培养基及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26-27页 |
2.4.1 MS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6页 |
2.4.2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26-27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27-41页 |
2.5.1 拟南芥的种植 | 第27页 |
2.5.2 拟南芥基因组 DNA 的提取方法 | 第27-28页 |
2.5.3 拟南芥杂交 | 第28页 |
2.5.4 T-DNA 插入鉴定 | 第28-29页 |
2.5.5 DNA 琼脂糖凝胶的配制 | 第29-30页 |
2.5.6 TAIL-PCR 技术 | 第30-33页 |
2.5.7 目的基因的回收与纯化 | 第33-34页 |
2.5.8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2.5.9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2.5.10 拟南芥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35-36页 |
2.5.11 拟南芥总 RNA 的提取 | 第36-37页 |
2.5.12 RNA 反转录成 cDNA | 第37-38页 |
2.5.13 ACTIN2 鉴定 | 第38-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3页 |
3.1 突变体的筛选 | 第41-43页 |
3.1.1 突变体筛选条件的确定 | 第41页 |
3.1.2 筛选方法 | 第41-42页 |
3.1.3 筛选结果 | 第42-43页 |
3.2 f41 和 h1 的荧光表型分析 | 第43页 |
3.3 疑似突变体 f41 和 h1 的表型分析 | 第43-46页 |
3.3.1 f41 的表型分析 | 第43-45页 |
3.3.2 h1 的表型分析 | 第45-46页 |
3.4 f41 和 h1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46-47页 |
3.5 f41、h1 和 WT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47-48页 |
3.6 通过 TAIL-PCR 方法克隆拟南芥 f41 的基因 | 第48-50页 |
3.6.1 f41 的 T-DNA 插入鉴定 | 第48页 |
3.6.2 f41 用 TAIL-PCR 方法克隆基因 | 第48-49页 |
3.6.3 产物测序及序列比对 | 第49-50页 |
3.7 f41 和 h1 的遗传学分析 | 第50-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4.1 筛选体系的分析 | 第53页 |
4.2 突变体的初步分析 | 第53-55页 |
4.2.1 突变体 f41 的初步分析 | 第53-54页 |
4.2.2 突变体 h1 的初步分析 | 第54-55页 |
5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