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向日葵论文

内蒙古河套灌区向日葵优化施肥措施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8-10页
1 引言第10-1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条施与撒施的施肥现状第11页
        1.2.2 穴施与撒施的施肥现状第11-12页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2页
        1.3.1 研究目标第12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12页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第12-19页
    2.1 研究区基本情况第12-17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第12-13页
        2.1.2 试验区气象条件第13-14页
        2.1.3 试验区土壤与植被第14页
        2.1.4 种植业情况第14-16页
        2.1.5 水文及水文地质第16页
        2.1.6 试验区的灌溉条件第16-17页
    2.2 试验设计第17-19页
        2.2.1 试验材料第17页
        2.2.2 试验方案第17-19页
        2.2.3 测定项目第19页
        2.2.4 测定量第19页
        2.2.5 生产管理记录第19页
3 施肥措施对向日葵产量及肥效的研究第19-23页
    3.1 不同施肥措施下向日葵产量与增产率变化规律第19-21页
    3.2 向日葵不同施肥下的肥料效应研究第21页
    3.3 肥料利用效率分析第21-22页
    3.4 小结第22-23页
4 施肥措施对田间淋溶水动态规律的影响研究第23-48页
    4.1 不同施肥措施下田间淋溶水中TN动态变化第23-29页
        4.1.1 一水后不同施肥处理下撒施及穴施的TN动态变化第23-24页
        4.1.2 一水后撒施与穴施下田间淋溶水中TN差异性研究第24-26页
        4.1.3 二水后不同施肥处理下撒施及穴施的TN动态变化第26页
        4.1.4 二水后撒施与穴施下田间淋溶水中TN差异性研究第26-27页
        4.1.5 不同施肥处理下TN随灌水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第27-29页
        4.1.6 小结第29页
    4.2 田间淋溶水中TP动态变化第29-35页
        4.2.1 一水后撒施与穴施措施下不同施肥处理TP动态变化第29-30页
        4.2.2 一水后不同施肥措施田间淋溶水中TP差异性研究第30-32页
        4.2.3 二水后不同施肥措施田间淋溶水中TP动态变化第32-33页
        4.2.4 二水后撒施与穴施下田间淋溶水中TP差异性研究第33页
        4.2.5 不同施肥处理下TP随灌水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第33-35页
        4.2.6 小结第35页
    4.3 田间淋溶水中NH_4~+-N动态变化第35-42页
        4.3.1 一水后撒施与穴施下不同施肥处理NH_4~+-N动态变化第35-37页
        4.3.2 一水后撒施与穴施下田间淋溶水中NH_4~+-N差异性研究第37-38页
        4.3.3 二水后撒施(穴施)下不同施肥处理NH_4~+-N动态变化第38-39页
        4.3.4 二水后撒施与穴施下田间淋溶水中NH-4~+-N差异性研究第39-40页
        4.3.5 不同施肥处理下NH4+-N随灌水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第40-41页
        4.3.6 小结第41-42页
    4.4 田间淋溶水中NO3--N动态变化第42-48页
        4.4.1 一水后撒施与穴施下不同施肥处理NO_3~--N动态变化第42-43页
        4.4.2 一水后撒施与穴施下田间淋溶水中NO_3~--N差异性研究第43-45页
        4.4.3 二水后撒施(穴施)下不同施肥处理NO_3~--N动态变化第45-46页
        4.4.4 二水后撒施与穴施下田间淋溶水中NO_3~--N差异性研究第46页
        4.4.5 不同施肥处理下NO_3~--N随灌水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第46-48页
        4.4.6 小结第48页
5 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研究第48-54页
    5.1 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变化规律第48-52页
    5.2 硝态氮累积总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第52-53页
    5.3 小结第53-54页
6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6.1 主要结论第54-55页
    6.2 展望第55-56页
致谢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作者简介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P5CS基因冰草后代植株遗传稳定性分析
下一篇:8份冷蒿种质资源材料抗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