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文章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第2章 金融排斥理论剖析 | 第16-25页 |
2.1 金融排斥概述 | 第16-18页 |
2.1.1 金融排斥产生的背景 | 第16页 |
2.1.2 金融排斥的涵义 | 第16-17页 |
2.1.3 金融排斥的类型 | 第17-18页 |
2.2 金融排斥的影响效应 | 第18-21页 |
2.2.1 引发马太效应 | 第18-19页 |
2.2.2 形成金融空洞 | 第19页 |
2.2.3 加剧城乡二元结构 | 第19-21页 |
2.3 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21-25页 |
2.3.1 金融排斥供给角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22页 |
2.3.2 金融排斥需求角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3页 |
2.3.3 金融排斥需求供给角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5页 |
第3章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3.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 第25-28页 |
3.1.1 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占比低 | 第25-26页 |
3.1.2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单一 | 第26页 |
3.1.3 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覆盖面薄弱 | 第26-27页 |
3.1.4 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 第27-28页 |
3.2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现状 | 第28-31页 |
3.2.1 地理排斥 | 第28-29页 |
3.2.2 条件排斥 | 第29页 |
3.2.3 价格排斥 | 第29-30页 |
3.2.4 营销排斥 | 第30-31页 |
3.3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产生的原因 | 第31-33页 |
3.3.1 农业生产的脆弱性 | 第31页 |
3.3.2 农村恶劣的金融生态环境 | 第31页 |
3.3.3 社会排斥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4 农民金融知识和信息缺乏 | 第32-33页 |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3-44页 |
4.1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41页 |
4.1.1 数据选取 | 第33页 |
4.1.2 模型说明 | 第33-35页 |
4.1.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4.1.4 稳健性检验——分位数回归 | 第38-41页 |
4.2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析 | 第41-44页 |
4.2.1 回归方程分解分析法 | 第41-42页 |
4.2.2 模型构建 | 第42页 |
4.2.3 基于回归方程分解分析的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治理对策 | 第44-46页 |
5.1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推动新型城镇化 | 第44页 |
5.2 政府积极合理介入农村金融市场,加强银政合作 | 第44-45页 |
5.3 降低门槛,加大增量机构改革力度 | 第45页 |
5.4 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特别是非农收入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