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0.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0.4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1 新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提出 | 第17-26页 |
1.1 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 第17-20页 |
1.1.1 何谓后马克思主义? | 第17-19页 |
1.1.2 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 第19-20页 |
1.2 葛兰西——新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最初灵感 | 第20-26页 |
1.2.1 发现葛兰西 | 第21-22页 |
1.2.2 重读葛兰西 | 第22-24页 |
1.2.3 超越葛兰西 | 第24-26页 |
2 新文化领导权的解构之维 | 第26-35页 |
2.1 解构本质主义 | 第26-31页 |
2.1.1 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对抗 | 第26-28页 |
2.1.2 偶然性和必然性问题 | 第28-29页 |
2.1.3 规避相对主义 | 第29-30页 |
2.1.4 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重新解读 | 第30-31页 |
2.2 解构领导权理论 | 第31-35页 |
2.2.1 从主体到主体立场 | 第31-32页 |
2.2.2 阶级意识的弱化 | 第32-33页 |
2.2.3 错位与阶级斗争的解构 | 第33-35页 |
3 新文化领导权的建构之维——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领导权理论 | 第35-46页 |
3.1 建构话语理论 | 第35-40页 |
3.1.1 “articulation” | 第35-37页 |
3.1.2 话语的含义 | 第37-38页 |
3.1.3 话语的基本特征 | 第38-40页 |
3.2 建构话语领导权理论 | 第40-44页 |
3.2.1 话语领导权的含义 | 第40-41页 |
3.2.2 话语领导权的基本内容 | 第41-44页 |
3.3 话语领导权理论的文化意蕴 | 第44-46页 |
3.3.1 新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 第44页 |
3.3.2 大众文化的新方向 | 第44-46页 |
4 新文化领导权理论评价 | 第46-50页 |
4.1 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评价 | 第46页 |
4.2 新文化领导权理论评价 | 第46-50页 |
4.2.1 对反本质主义介入的误读 | 第46-48页 |
4.2.2 新文化领导权的价值和局限 | 第48-50页 |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