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啁啾海洋内波传播机理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8页 |
1.1 海洋内波 | 第10-11页 |
1.2 海洋内波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海洋内波的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1.3.1 内波传播模型的研究 | 第12页 |
1.3.2 非线性效应和频散效应的作用 | 第12-14页 |
1.3.3 内波生成机制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5-1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深海内波的完全非线性薛定谔方程 | 第18-28页 |
2.1 完全非线性薛定谔方程推导 | 第18-25页 |
2.1.1 模型基础 | 第18-19页 |
2.1.2 方程推导 | 第19-25页 |
2.2 完全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解及分析 | 第25-27页 |
2.3 小结 | 第27-28页 |
3 内波的空间啁啾及其数值模拟 | 第28-58页 |
3.1 内波空间啁啾 | 第28页 |
3.2 频散效应所致空间啁啾 | 第28-37页 |
3.2.1 高斯型初始内波 | 第29-33页 |
3.2.2 双曲正割型初始波形 | 第33-37页 |
3.3 非线性效应所致空间啁啾 | 第37-44页 |
3.3.1 高斯型初始内波 | 第37-41页 |
3.3.2 双曲正割型初始波形 | 第41-44页 |
3.4 频散效应和非线性效应共同作用所致啁啾 | 第44-50页 |
3.4.1 高斯型初始波形 | 第44-47页 |
3.4.2 双曲正割型初始波形 | 第47-50页 |
3.5 实际海域空间啁啾的演变 | 第50-55页 |
3.5.1 水文环境 | 第51-53页 |
3.5.2 空间啁啾的演变 | 第53-55页 |
3.6 小结 | 第55-58页 |
4 吕宋海峡内孤立波生成机理的探讨 | 第58-68页 |
4.1 调制不稳定性 | 第58-60页 |
4.2 吕宋海峡内孤立波生成 | 第60-66页 |
4.2.1 水文参数的确定 | 第60-61页 |
4.2.2 调制不稳定性的峰值增益 | 第61-63页 |
4.2.3 数值模拟内波的生成过程 | 第63-66页 |
4.3 小结 | 第66-68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