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原发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各危险因素与血清钠离子浓度的关系 | 第12-21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2-14页 |
1.1 样本量确定 | 第12页 |
1.2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1.3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1.4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1.5 排除标准 | 第13-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2.1 问卷调查 | 第14页 |
2.2 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方法 | 第14页 |
2.3 实验室检查 | 第14页 |
2.4 24 小时动态血压 | 第14页 |
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4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15页 |
4.1 单因素分析 | 第15页 |
4.2 多因素分析 | 第15页 |
4.3 t检验 | 第15页 |
5 结果 | 第15-21页 |
5.1 原发性低血压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单因素分析) | 第15-16页 |
5.2 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16-17页 |
5.3 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钠离子浓度的比较 | 第17-18页 |
5.4 分别探究性别、年龄、家族史、饮食习惯(低盐摄入)、BMI与血清钠离子浓度的关系 | 第18-21页 |
第二部分 原发性低血压中医证型分析及与血清钠离子浓度的相关性 | 第21-27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1-22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21页 |
1.2 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排除标准 | 第21页 |
1.3 辨证分型标准 | 第21-22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3 结果 | 第22-27页 |
3.1 原发性低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 | 第22-23页 |
3.2 原发性低血压各中医证型与血清钠离子浓度的关系 | 第23-24页 |
3.3 原发性低血压气血亏虚组、非气血亏虚组的血清钠离子浓度的比较 | 第24-27页 |
讨论 | 第27-41页 |
1 理论研究 | 第27-35页 |
1.1 原发性低血压的定义 | 第27页 |
1.2 原发性低血压的危害 | 第27-28页 |
1.3 原发性低血压的流行病学 | 第28-29页 |
1.4 血压的形成与调节 | 第29-30页 |
1.5 原发性低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30-31页 |
1.6 原发性低血压的临床表现 | 第31-32页 |
1.7 原发性低血压的西医治疗措施 | 第32-33页 |
1.8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低血压的认识 | 第33-35页 |
2 讨论 | 第35-40页 |
2.1 原发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 | 第35-37页 |
2.2 原发性低血压与血清钠离子浓度关系 | 第37页 |
2.3 原发性低血压的中医证型分析 | 第37-38页 |
2.4 原发性低血压的中医证型与血清钠离子浓度关系 | 第38-39页 |
2.5 原发性低血压的中西共同病机 | 第39-40页 |
3 问题与展望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综述 原发性低血压的研究进展 | 第45-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表一 钠代谢相关调查表 | 第54-5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