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 1.2.1 非点源污染 | 第10-13页 |
| 1.2.2 生态敏感性 | 第13-14页 |
| 1.2.3 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14-15页 |
| 1.2.4 流域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15页 |
| 1.2.5 生态修复分区理论 | 第15-16页 |
| 1.2.6 生态恢复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1.2.7 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 1.3.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 1.3.4 研究数据来源 | 第20-21页 |
| 1.3.5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1-35页 |
| 2.1 地理位置 | 第21-23页 |
| 2.2 自然概况 | 第23-25页 |
| 2.2.1 地形地貌 | 第23页 |
| 2.2.2 气候特征 | 第23页 |
| 2.2.3 土壤植被 | 第23-25页 |
| 2.2.4 土地利用类型 | 第25页 |
| 2.3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5-26页 |
| 2.3.1 人口规模 | 第25-26页 |
| 2.3.2 经济发展 | 第26页 |
| 2.4 水环境质量 | 第26-30页 |
| 2.4.1 监测点位 | 第26-27页 |
| 2.4.2 水环境总体概况 | 第27-28页 |
| 2.4.3 近10年主要水质指标变化 | 第28-30页 |
| 2.5 污染源分析 | 第30-35页 |
| 2.5.1 工业污染源 | 第30页 |
| 2.5.2 种植业污染 | 第30页 |
| 2.5.3 畜禽养殖污染 | 第30-31页 |
| 2.5.4 城镇生活源 | 第31页 |
| 2.5.5 农村生活源 | 第31-32页 |
| 2.5.6 内源污染源 | 第32页 |
| 2.5.7 污染物入湖量分析 | 第32-35页 |
| 3 西毛里湖流域生态环境演变趋势预测 | 第35-40页 |
| 3.1 人口预测 | 第35-36页 |
| 3.2 经济预测 | 第36-37页 |
| 3.2.1 工业藠果加工预测 | 第36-37页 |
| 3.2.2 畜禽养殖发展预测 | 第37页 |
| 3.3 污染物排放预测 | 第37-39页 |
| 3.3.1 工业污染排放预测 | 第37页 |
| 3.3.2 种植业污染排放预测 | 第37-38页 |
| 3.3.3 畜禽养殖污染排放预测 | 第38页 |
| 3.3.4 城镇生活污染排放预测 | 第38-39页 |
| 3.3.5 农村生活污染排放预测 | 第39页 |
| 3.3.6 内源污染排放量预测 | 第39页 |
| 3.4 水污染负荷总量预测 | 第39-40页 |
| 3.5 水环境情景分析 | 第40页 |
| 4 西毛里湖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 第40-44页 |
| 4.1 西毛里湖有机污染物及NH3-N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 4.2 西毛里湖氮、磷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 4.3 基于水质目标的水环境容量核算 | 第42-44页 |
| 4.3.1 COD、NH_3-N的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43页 |
| 4.3.2 TN、TP水环境容量计算 | 第43-44页 |
| 4.4 基于水环境功能区的水环境容量结果分析 | 第44页 |
| 5 西毛里湖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 | 第44-55页 |
| 5.1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 5.2 评价因子选择 | 第45-46页 |
| 5.3 权值的确定 | 第46-48页 |
| 5.4 叠加分析 | 第48-49页 |
| 5.5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 5.5.1 高程因子分析 | 第49-50页 |
| 5.5.2 坡度因子分析 | 第50-51页 |
| 5.5.3 水域缓冲区因子分析 | 第51-52页 |
| 5.5.4 土壤类型因子分析 | 第52-53页 |
| 5.5.5 土地利用类型因子分析 | 第53-54页 |
| 5.5.6 叠加分析 | 第54-55页 |
| 5.5.7 综合评价分析 | 第55页 |
| 6 西毛里湖流域生态恢复分区规划分析与结果 | 第55-65页 |
| 6.1 西毛里湖生态环境恢复分区规划总体思路 | 第55-56页 |
| 6.2 水生态服务功能单元划分 | 第56-57页 |
| 6.3 一级分区 | 第57-58页 |
| 6.4 二级分区 | 第58-60页 |
| 6.4.1 各小流域污染情况分析 | 第58-59页 |
| 6.4.2 二级分区 | 第59-60页 |
| 6.5 三级分区 | 第60-65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65页 |
| 7 结论 | 第65-68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 7.2 研究不足之处与讨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