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南美星油藤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1.1 形态学特性 | 第11-12页 |
1.1.2 物候特性 | 第12页 |
1.1.3 生理学特性 | 第12页 |
1.1.4 繁育特征 | 第12-13页 |
1.1.5 种质资源 | 第13页 |
1.1.6 显微结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 选题依据 | 第14页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页 |
1.4 本实验特色与创新 | 第14-15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5页 |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试剂 | 第1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2.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17页 |
2.2 实验地自然概况 | 第17-18页 |
2.2.1 儋州实验地 | 第18页 |
2.2.2 霸王岭实验地 | 第1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8-24页 |
2.3.1 测定的项目 | 第18-19页 |
2.3.2 测定的方法 | 第19-24页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61页 |
3.1 南美星油藤形态学特征 | 第25-41页 |
3.1.1 侧根数量的比较 | 第25页 |
3.1.2 根长的比较 | 第25-26页 |
3.1.3 株高的比较 | 第26-27页 |
3.1.4 新梢和副梢的特征 | 第27-29页 |
3.1.5 叶的特征 | 第29-31页 |
3.1.6 表皮细胞以及气孔的特征 | 第31-34页 |
3.1.7 花和花序的特征 | 第34-36页 |
3.1.8 芽的特征 | 第36页 |
3.1.9 1-3号处理叶片的变化情况 | 第36-41页 |
3.2 南美星油藤物候学特征 | 第41-46页 |
3.2.1 光合速率之月变化动态 | 第41-42页 |
3.2.2 花的开放进程 | 第42-43页 |
3.2.3 果实的生长进程 | 第43-44页 |
3.2.4 新梢的生长动态 | 第44-45页 |
3.2.5 副梢的生长动态 | 第45-46页 |
3.3 南美星油藤生理学特征 | 第46-50页 |
3.3.1 可溶性糖含量 | 第46页 |
3.3.2 脯氨酸含量 | 第46-47页 |
3.3.3 蒸腾速率的比较 | 第47-48页 |
3.3.4 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第48页 |
3.3.5 含水量的比较 | 第48-49页 |
3.3.6 光合速率之日变化动态 | 第49-50页 |
3.4 南美星油藤种子萌芽率以及亩产量情况 | 第50-51页 |
3.4.1 亩产量及结实情况的统计 | 第50页 |
3.4.2 萌芽率的统计 | 第50-51页 |
3.5 南美星油藤显微结构观察 | 第51-61页 |
3.5.1 根的显微结构比较 | 第51-54页 |
3.5.2 茎的显微结构比较 | 第54-57页 |
3.5.3 叶的显微结构比较 | 第57-59页 |
3.5.4 果实的显微结构比较 | 第59-61页 |
4 讨论 | 第61-64页 |
4.1 形态学特征 | 第61页 |
4.2 物候学特征 | 第61-62页 |
4.3 生理学特征 | 第62页 |
4.4 结实率以及萌芽率特征 | 第62-63页 |
4.5 显微结构特征 | 第63页 |
4.6 不同栽培条件下南美星油藤植株生物学特性综合评价 | 第63-6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5.2 展望 | 第65页 |
5.3 建议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