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1-14页 |
1 前言 | 第14-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第17页 |
2.1.1 治疗组 | 第17页 |
2.1.2 对照组 | 第1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2.1 给药方法 | 第17-18页 |
2.2.2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 第18页 |
2.3 临床随访 | 第18-19页 |
2.3.1 妊娠期间随访 | 第18页 |
2.3.2 妊娠结局随访 | 第18-19页 |
2.4 疗效标准 | 第19页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19-20页 |
3 结果 | 第20-28页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第20页 |
3.2 URSA治疗组与对照组甲状腺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 第20-21页 |
3.3 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比较 | 第21-22页 |
3.4 治疗前后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的比较 | 第22-23页 |
3.5 URSA治疗组间Β-HCG值的比较 | 第23-24页 |
3.6 URSA治疗组间妊娠率的比较 | 第24-25页 |
3.7 各组中妊娠维持率比较 | 第25-26页 |
3.8 用药不良反应及妊娠并发症监测 | 第26-28页 |
4 讨论 | 第28-34页 |
4.1 甲状腺功能与复发性流产 | 第28-30页 |
4.1.1 TSH、FT3、FT4、TgAb、TPOAb的功能 | 第28-29页 |
4.1.2 TgAb、TPOAb与URSA相关性及妊娠过程中FT3、FT4水平的变化 | 第29-30页 |
4.2 HCG与复发性流产 | 第30页 |
4.3 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的作用 | 第30-33页 |
4.3.1 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的经典作用机制 | 第30-31页 |
4.3.2 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 第31-32页 |
4.3.3 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临床应用安全性观察 | 第32-33页 |
4.4 不足与展望 | 第33-34页 |
5 结论 | 第34-35页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综述 | 第4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