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引言 | 第9-15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9页 |
1.2 国外与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2 涉警舆情理论基础 | 第15-26页 |
2.1 舆情与舆情引导 | 第15-19页 |
2.1.1 舆情 | 第15-16页 |
2.1.2 舆情引导 | 第16-17页 |
2.1.3 公安机关舆情引导 | 第17-19页 |
2.2 新媒体概念及特点 | 第19-23页 |
2.2.1 新媒体概念 | 第19-21页 |
2.2.2 新旧舆情格局 | 第21-22页 |
2.2.3 网络舆情的新特点 | 第22-23页 |
2.3 危机情境下的舆情应对 | 第23-26页 |
2.3.1 预备(Readiness)阶段 | 第23-24页 |
2.3.2 反应(Response)阶段 | 第24-25页 |
2.3.3 恢复(Recovery)阶段 | 第25-26页 |
3 公安机关新媒体时代下舆情引导实例及分析 | 第26-45页 |
3.1 案情基本情况 | 第26页 |
3.2 舆情变迁的发展历程 | 第26-31页 |
3.2.1 舆情发生期 | 第26-27页 |
3.2.2 舆情发展期 | 第27页 |
3.2.3 舆情集中期 | 第27-28页 |
3.2.4 舆情反复期 | 第28-29页 |
3.2.5 舆情控制期 | 第29-31页 |
3.3 公安机关舆情引导的现状与分析 | 第31-34页 |
3.3.1 公安机关舆情引导的现状 | 第31页 |
3.3.2 涉警网络舆情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1-32页 |
3.3.3 特征研究 | 第32-34页 |
3.4 涉警舆情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 第34-35页 |
3.5 公安机关在舆情引导中存在的弊端 | 第35-37页 |
3.5.1 主动与新媒体合作的意识不强 | 第35-36页 |
3.5.2 对互联网下的新媒体舆情敏感性不强 | 第36页 |
3.5.3 舆情单一性和多元性的矛盾 | 第36-37页 |
3.5.4 透明化程度受到限制 | 第37页 |
3.5.5 公安部门自身影响力有待提高 | 第37页 |
3.6 公安机关舆情指引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分析 | 第37-39页 |
3.6.1 思想上重视度不够 | 第37-38页 |
3.6.2 舆情引导体制不健全 | 第38页 |
3.6.3 公安机关指引舆情协调性差 | 第38页 |
3.6.4 公安机关舆情指引监管困难大 | 第38-39页 |
3.7 公安机关在舆情引导中发挥作用的国外经验与借鉴 | 第39-45页 |
3.7.1 美国经验 | 第39-40页 |
3.7.2 德国先进经验 | 第40页 |
3.7.3 法国先进经验 | 第40-41页 |
3.7.4 韩国先进经验 | 第41-43页 |
3.7.5 新加坡先进经验 | 第43-45页 |
4 改进公安系统在舆情引导中发挥作用的对策 | 第45-56页 |
4.1 在公安系统中组建舆情导向部门 | 第45页 |
4.2 做好舆情引导的“保护伞” | 第45-49页 |
4.2.1 新媒体舆情信息汇总剖析及制度的公布 | 第45-46页 |
4.2.2 重大舆情的预警机制 | 第46-47页 |
4.2.3 涉及警察网络舆情危机的应急处置方式 | 第47页 |
4.2.4 舆情应对协调策略 | 第47-48页 |
4.2.5 完善新闻发言机制 | 第48-49页 |
4.3 创造新的舆情引导的方式方法 | 第49-53页 |
4.3.1 促使舆情引导形式多样化 | 第49-50页 |
4.3.2 创建网络主力军 | 第50-51页 |
4.3.3 公安系统与媒介共建双赢平台 | 第51-52页 |
4.3.4 安排议事日程,做到正面宣传 | 第52-53页 |
4.4 着力提升执法人员对舆情的驾驭和引导力 | 第53-56页 |
4.4.1 加大舆情引导的专业人才培养 | 第54页 |
4.4.2 增强公安人员的舆情意识,提高媒介素养 | 第54-56页 |
5 结论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