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1-25页 |
| 1.1 引言 | 第11页 |
| 1.2 废切削液的基本概况 | 第11-17页 |
| 1.2.1 废切削液的来源 | 第11-12页 |
| 1.2.2 废切削液的基本特征及其危害 | 第12-13页 |
| 1.2.3 废切削液的处理现状 | 第13-17页 |
| 1.3 高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 1.3.1 芬顿高级氧化法 | 第17-19页 |
| 1.3.2 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法 | 第19-22页 |
|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1.5.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1.5.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5-27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 2.1.1 实验用水 | 第25页 |
| 2.1.2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 2.1.3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 2.2 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3 酸析混凝破乳处理效果研究 | 第27-35页 |
| 3.1 实验水质与研究内容 | 第27页 |
| 3.1.1 实验水质 | 第27页 |
| 3.1.2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 3.2 酸析破乳实验研究 | 第27-34页 |
| 3.2.1 浓硫酸投加量对废切削液酸析破乳过程的影响 | 第28-29页 |
| 3.2.2 反应温度对废切削液酸析破乳过程的影响 | 第29-31页 |
| 3.2.3 PAC投加量对废切削液混凝破乳过程的影响 | 第31-32页 |
| 3.2.4 pH对废切削液混凝破乳过程的影响 | 第32-34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4 过硫酸盐氧化法处理效果研究 | 第35-51页 |
| 4.1 实验水质与研究内容 | 第35页 |
| 4.1.1 实验水质 | 第35页 |
| 4.1.2 研究内容 | 第35页 |
| 4.2 零价铁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废切削液工艺参数优化 | 第35-43页 |
| 4.2.1 过硫酸盐投加量对废切削液COD去除的影响 | 第36-38页 |
| 4.2.2 零价铁投加量对废切削液COD去除的影响 | 第38-40页 |
| 4.2.3 初始pH对废切削液COD去除的影响 | 第40-41页 |
| 4.2.4 混凝前后对废切削液COD去除的影响 | 第41页 |
| 4.2.5 正交实验 | 第41-43页 |
| 4.3 热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废切削液工艺参数优化 | 第43-50页 |
| 4.3.1 过硫酸钠投加量对废切削液COD去除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3.2 反应温度对废切削液COD去除的影响 | 第45-47页 |
| 4.3.3 初始pH对废切削液COD去除的影响 | 第47-48页 |
| 4.3.4 正交实验 | 第48-5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5 两级Fenton氧化处理效果研究 | 第51-61页 |
| 5.1 实验水质与研究内容 | 第51页 |
| 5.1.1 实验水质 | 第51页 |
| 5.1.2 研究内容 | 第51页 |
| 5.2 一级Fenton氧化法处理效果研究 | 第51-56页 |
| 5.2.1 H_2O_2投加量对废切削液COD去除的影响 | 第51-52页 |
| 5.2.2 FeSO_4·7H_2O投加量对废切削液COD去除的影响 | 第52-53页 |
| 5.2.3 初始pH对废切削液COD去除的影响 | 第53-54页 |
| 5.2.4 反应时间对废切削液COD去除的影响 | 第54-56页 |
| 5.3 二级Fenton氧化法处理效果研究 | 第56-59页 |
| 5.3.1 H_2O_2投加量对废切削液COD去除的影响 | 第56页 |
| 5.3.2 FeSO_4·7H_2O投加量对废切削液COD去除的影响 | 第56-57页 |
| 5.3.3 初始pH对废切削液COD去除的影响 | 第57-58页 |
| 5.3.4 反应时间对废切削液COD去除的影响 | 第58-5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 6.2 建议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