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污染土壤汞的非生物甲基化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1-29页
    1.1 课题的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1-26页
        1.2.1 土壤中汞和甲基汞的污染及危害第11-13页
        1.2.2 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第13页
        1.2.3 汞和甲基汞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第13-14页
        1.2.4 汞在土壤中的迁移第14页
        1.2.5 汞在土壤中的转化第14-18页
        1.2.6 微生物群落研究方法第18-23页
        1.2.7 土壤中重金属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23-2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6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26-27页
    1.5 论文技术路线第27-29页
2 汞污染区域现状及土壤生态风险评价第29-39页
    2.1 供试土壤第29-30页
        2.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第29-30页
        2.1.2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第30页
    2.2 土壤总汞和甲基汞测定方法第30-31页
        2.2.1 土壤总汞测定第30页
        2.2.2 土壤甲基汞提取及测定方法第30-31页
    2.3 质量控制与数据处理第31页
    2.4 背景土壤理化性质表征第31-34页
    2.5 研究区域汞和甲基汞污染状况第34-35页
    2.6 土壤中汞和甲基汞的生态风险评价第35-38页
    2.7 本章小结第38-39页
3 土壤中汞的吸附解吸及迁移特征第39-49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9-40页
        3.2.1 等温吸附解吸第39页
        3.2.2 汞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第39-40页
        3.2.3 汞在土壤中的迁移第40页
    3.3 汞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第40-47页
        3.3.1 等温吸附解吸第40-44页
        3.3.2 吸附动力学第44-47页
    3.4 汞在土壤中的迁移特征分析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4 重金属汞的非生物甲基化第49-63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实验设计第49-51页
        4.2.1 甲基供体筛选实验第49页
        4.2.2 汞初始浓度的影响实验第49页
        4.2.3 甲基供体浓度的影响实验第49页
        4.2.4 pH的影响实验第49页
        4.2.5 温度的影响实验第49-50页
        4.2.6 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第50页
        4.2.7 土壤和光照的影响实验第50页
        4.2.8 非生物甲基化条件筛选第50-5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1-58页
        4.3.1 甲基供体筛选第51页
        4.3.2 汞初始浓度对甲基化过程的影响第51-52页
        4.3.3 甲基供体浓度对甲基化过程的影响第52-53页
        4.3.4 pH对甲基化过程的影响第53-54页
        4.3.5 温度对非生物甲基化的影响第54-55页
        4.3.6 非生物甲基化影响条件分析第55-56页
        4.3.7 反应时间对非生物甲基化的影响第56-57页
        4.3.8 土壤和光照环境对非生物甲基化的影响第57-58页
    4.4 非生物甲基化机理分析第58-60页
    4.5 本章小结第60-63页
5 汞和甲基汞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63-93页
    5.1 引言第63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63-64页
        5.2.1 土壤染毒和培养第63页
        5.2.2 土壤微生物DNA提取和测试第63-64页
    5.3 土壤微生物DNA测序统计学分析第64-66页
    5.4 汞和甲基汞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66-83页
        5.4.1 汞和甲基汞输入土壤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影响第66-67页
        5.4.2 汞和甲基汞浓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第67-75页
        5.4.3 培养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第75-83页
    5.5 汞和甲基汞污染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差异分析第83-85页
    5.6 汞和甲基汞污染条件下土壤特征微生物分析第85-90页
    5.7 本章小结第90-9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3-99页
    6.1 结论第93-96页
    6.2 展望第96-99页
致谢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9页
附录第119-120页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第119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19-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番茄SlHB2和SlHB3基因在非生物逆境响应中的功能分析
下一篇:昆虫病原真菌对植物叶表和寄主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作用研究